认真地“玩”写作

——记80后作家周永华

【时间:2010-08-26 00:00】【来源:邵阳晚报】【字体:

    周永华,洞口人。80后作家,有着80后的叛逆、彷徨与挣扎,曾在企业、行政机关任职,担任过《深圳年鉴》采编副主任,参与深圳市福田区区志的编写,著有小说《父子》、《我要歌唱》等。
    面对成果,周永华笑着说:“我只是在认真地玩写作。认真,是指写作和坚持写作的过程;玩,一方面是指写作的自娱自乐,另一方面是指对写作结果的态度。”

    高中退学,南下深圳

    1998年,面对枯燥而紧张的高三生活,18岁的周永华不听父母和老师的劝阻,毅然退学南下深圳,在一个外资公司的下属工厂做普工。一天12小时的车间工作,没有冲淡他的热情,经常写作到深夜,并隔三差五地发表在公司内刊上。半年后,这一情况被公司办公室主任发现,把他调到了公司办公室做企业文化兼内刊编辑助理。
    工作中,他深入每一个部门熟悉情况、挖掘典型,内刊文章变得有血有肉,多次被领导表扬,同时也借此逐渐熟悉了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提出的很多建议被管理层接纳,不久后他也进入了公司管理层。
   “当情感的潮水将冲垮心的防备,我用血写着泪的珍贵,每一次面临崩溃,沉默后,我用狂笑麻醉,仰天一笑,无论白天黑夜,昨天远了,明天近了!”
   2002年1月,已身为办公室主管的周永华在竞争办公室经理的职位时,在学历上卡了壳。领导说经理级的管理人员必须是大专以上文凭。第二天,他在公司的内部报纸上发表了上面这首诗。

    迎战高考,重返校园

    2002年3月,他谢绝了公司的挽留,回邵阳参加了高考补习班。由于两年的荒废,他的基础是补习班最薄弱的,但却是全班最用功的,成绩稳步提升。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在收庄稼的父母面前挥舞着通知单,亦教亦农的父母流下了开心的眼泪。父母没有停下手中的农活,他也习惯地下地帮忙,手中的镰刀挥舞得异常快。晚上,他和父亲对坐着喝酒,心里的千言万语变成了和父亲一次次的碰杯。后来,他把埋藏在心底对父母的愧疚、感激和深深的爱化成了作品《母亲的衣着》,发表在深圳商报上。
    大学期间,他创作了小说《结业生》,散文《十块钱的爱情》、《两种遥远》,诗歌《无言》等作品,反映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百态和当今身在象牙塔的骄子们在物欲的引诱下的种种表现。正如中国小说学会秘书长江冰评价的那样:“生活常新,真理永远是灰色的,周永华这种新媒体语境下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和机会,他的作品反映了80后生长在蜜罐的牢笼里。”

    梦在远方,心系故园

    毕业后,周永华再一次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年鉴从采编做到采编副主任。与所有打工寻梦者一样,周永华也感觉到异乡漂泊的孤独和对情感的渴求或怀恋。这种情愫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言》、《为你戒了烟》、《简单幸福》、《没有以后》里都有流露。
    2008年,作为唯一的志愿者,他随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队进藏,亲身感受了由珠海市市委副书记刘毅带队的援藏干部们放弃广东优越的条件,在西藏不畏艰苦、大展拳脚的感人事迹,尤其是为佛山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黄伟平为西藏人民谋利益的事迹所感动,写成了《一名孤儿日志里的“援藏叔叔”》在新华日报发表,并写成10万字的行程札记。
    周永华说,80后是彷徨但不乏激情和抱负的一代,叛逆而不失原则和正义的一代,既梦在远方又心系故园,既会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一代,当然他自己也是。
    当他的作品不断获奖、荣誉纷至沓来的时候,广州日报等报纸报道过他的获奖消息,深圳市作协、广东省作协向他投来了橄榄枝,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他只是南下的一名普通务工者,他是湖南邵阳人。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