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激情岁月

——访在四川理县入党的邵阳医生肖剑辉

【时间:2011-05-11 10:5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我们很想知道那两个医生如今在哪里,还想再说一声"纳多瓦内"(谢谢)!”四川理县下孟乡萨门村在长沙务工的藏族小伙子杨奇明上月通过省城媒体寻找当年赴灾区对口支援的两个邵阳的医生。这两位医生就是市疾控中心的王跃飞和新邵县人民医院的肖剑辉。5月10日,肖剑辉接受采访时说:“这只是我们医生的本职工作。谢谢他们的深情厚谊。”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肖剑辉主动请缨,有幸成为湖南省首批赴灾区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队队员。2008年9月20日,肖剑辉在理县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王跃飞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三周年之际,现任新邵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的肖剑辉,难忘对口支援灾区的激情岁月。
  2008年6月下旬,省卫生厅在全省医护人员中招募首批对口支援理县的医疗卫生队志愿者。肖剑辉听到这一消息后,跟同在医院上班的妻子刘娟商量后,立即向院里主动请缨,志愿奔赴灾区。他年迈的父母听说儿子要到灾区去,很是为他担心。在肖剑辉的坚持和劝说下,父母含泪点头同意。
  肖剑辉跟随工作组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绕道“抗震救灾的生死生命线”,经过三十多个小时奔波,于6月30日中午抵达理县。肖剑辉被分配到了下孟乡。该乡主要居住着藏族和羌族两个少数民族,共有2000多名群众。地震发生后没有一人死亡,但受伤群众特别多,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该乡仅有一所乡卫生院,而且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在救灾工作中,他们每餐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帐篷,天气高温炎热,连洗澡都不方便,还伴有高原反应。肖剑辉每天忙碌着为群众疗伤治病,夜以继日。
  下孟乡险峻复杂的地理环境给医疗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天下午,肖剑辉和一位司机、一名护士到高山上帮一位老人看病。下山时已至傍晚,光线又暗,通信不畅,他们在山崖和峭壁间攀步前行,十分艰难。上面滚石不断,下面是汹涌的岷江,险象环生。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迷路了。于是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着身旁的山体,凭借周围的声音辨别前进的方向,被巨石挡住了,就从石缝中钻过去。肖剑辉在跨过一个沟坎时,脚被绊了一下,失去重心,身体向下滑去,幸亏后面的司机及时拉住了他,否则就将随着塌方滑落山崖了。三人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才平安返回住地。
  肖剑辉还想为灾区群众做更多事情。他主动提出,开展传帮带,给灾区群众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他收了4名村医“徒弟”,先后5次在乡卫生院给他们讲常见病诊疗方面的知识。手把手地教他们缝合外伤、治疗胃病、治疗心血管病。
  肖剑辉在理县只待了3个月,但他们昼夜奔波、连续作战,诊治2000余人次,向1000多位灾民宣传健康知识。3个月下来,他瘦了10余公斤。
  
  链接
  藏胞眼中的邵阳医生
  杨奇明说,萨门村的地形特点是山多、坡多、沟多,平日路就不好走,地震后更是艰难。有两个男医生,每周都要到他们村里好几次,背着一二十公斤重的器材、干粮,一处处检查、消毒,全程都只能靠步行。走到村落尽头的杨家时,往往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杨家人总要拉他们在自家帐篷里喝茶歇息,然而医生总是停停就走,因为还要赶往下一个村庄。那是从杨家后面往山上走的一个村,最近的那一户也要爬一个多小时。等到太阳落坡,他们从山上下来走不动了,又在杨家喝口水继续赶路。在这短暂的停留中,杨奇明只知道两个医生都来自湖南邵阳,三四十岁,一个姓王,一个姓肖。
  2008年7月31日,杨奇明等匆匆赶到了长沙工作,从此失去了和医生的联系。只是断断续续在电话里听到家人述说他们的故事,比如及时救治了某个中毒的村民。在地震的巨大悲痛里,医生们所做的细致而艰苦的工作,确保了村庄的平安和村民的健康,也给他们心理上带去了极大的安慰。医生背着器材在废墟里穿梭,谁家有什么疾病伤痛甚至心理上的纠结都找他们。也正是许多和这两个医生一样的支援者,让远离家乡的杨奇明们放下了牵挂的心。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