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修路人 百姓致富领头雁

记新宁县一渡水镇杨立村石古凹村民小组长李中德典型事迹

【时间:2014-11-25 16:2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唐立国)李中德当了几届村民小组长,十几年载如一日,锲而不舍,带领村民修路、架电线、修水渠和解决村民自来水,在他的带领下,一个闻名全县的穷山村终于打通了简易的石山公路,用上了电灯,喝上了放心水!

  石古凹村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西南方向一座山顶巨大天坑下,四面环山,坑内巨石林立,道路凹凸不平,交通闭塞,远离城镇,是一个“八分石头,二分田”、“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村中至今还保留20丘一亩田的小地名。

  20年前,石古凹村相当于古代的一个主要交通驿站,对面几个村的村民进出镇政府所在地,老岩百年锑矿运输都要经过石古凹村,自从回水湾等几个村绕道修通公路后,石古凹村就真正成了一个死角落,羊肠小道杂草丛生,外面的人不愿进村庄,村里的人不愿出大山,交通不便困扰了这里的村民很多年。改革开放之初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可石古凹村在2013年前还没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山外,山村的一切物资全靠人的肩膀来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天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沿着弯曲陡崖的山路去上学,作为村民小组长,一直在寻思怎么改变山弄里的村民命运,他意识到只有修通村里的路才是唯一解决村民致富的捷径,不管有多难,也要让大山深处的村民走出天坑。

  由于山村人口少,全村20户左右,困难户占多数,村民集资相当困难,政府支持也只能杯水车薪,为了打通致富之路,村民再困难也要下最大的血本,最后采取以村民集资为主,外地工作乡亲的赞助和政府支持为辅解决修路费用,村民把家中能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家家户户掏空全部家底,外地工作的乡亲都涌跃为家乡修路捐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期启动资金基本到位,他发动全体村民边动工边寻找后续费用,全村村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积极地投入到修路行动中,修路的工地上,有八十几岁的耄耋老人,也有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李中德自己也是六十几岁的老人,每天背着孙女与村民一起顶烈日、迎风雪,他们用了将近两年时间。

  在2013年底,终于打通蔡家岭到石古凹岩门前5公里石山公路,积压在李中德心中几十年的愿望也变成现实!有些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也看到汽车开进村子。由于资金有限,公路还是砂石泥路,如果遇到下雨,车辆仍然无法进入村庄,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把道路硬化,让村民真正走上一条致福之路。

  一项惠及几代人的巨大工程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的物资可以顺利地运出或运进山坑,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再为小孩上学而发愁,石古凹村终于结束了肩膀挑的历史!建筑材料都可以方便的装运进来,村民很快都建起了新楼房,部分村民也买起了摩托车,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

  石古凹村地处石山地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一直都是村民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难题,岩边几十亩水田过去靠用木头做的水槽悬空架在悬崖峭壁上引水来灌溉,这个水槽长约400米,差不多每年都要进行检修,维修难度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山谷,如果坠入山谷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为了解决农田用水问题,他带领年轻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峭壁的岩石上凿出一条约400米长的水槽,保证了农田一年四季能正常浇灌。石古凹村原来有一口非常好的山泉水井,不知道什么原因,水越来越小,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恰好一渡水镇政府为了解决镇上居民吃水问题,从沙子江引水经过石古凹村,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发动全体村民配合政府的引水工程,终于让村民喝上自来水。

  石古凹村在2001年前,靠煤油灯过日子,我女儿至今还记得爷爷奶奶家的那盏煤油灯,还戏称爷爷奶奶生活在原始村落。记得我们在老家生活时,靠石磨磨粉和石碓舂米来解决吃饭问题,后来隔山邻村通了电,村民挑着谷子翻山越岭到邻村碾米,为了解决村民碾米难的问题,在李中德的带领下,又组织村民集资,他们从五里外的公路上用肩膀把水泥电线杆抬进了村庄,2001年10月,终于把光明引进了小山村,现在家家户户买有碾米机和现代电器,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石古凹村是全镇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落,也是最后一个有电灯的小山村,在村民小组长李中德的带领下,生活在石古凹村十几代人终于结束了货物靠肩挑、晚上点煤油灯的历史!现在他们过上了现代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今后,年轻一代石古凹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一定会在他们的脚下向前延伸!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