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状元情结”仍然难以释怀

【时间:2015-07-12 07:4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7月9日,古隆中状元季特惠学生旅游节暨三国国际动漫旅游节在湖北襄阳启动。湖北省2015高考文科状元陈凤竹,理科状元刘世豪,榜眼吴慧怡头戴状元帽,身着状元服饰骑马游古隆中,引起游客围观。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来稿讨论。

  笔者认为,湖北省2015高考文科状元陈凤竹,理科状元刘世豪,榜眼吴慧怡头戴状元帽,身着状元服饰骑马游古隆中,引起游客围观。这种现象说明了长期以来,“高考状元”作为中国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赢得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吸引着中国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高考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仍然难以释怀。这一切,无疑都是中国古代“状元文化”的历史延续。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所以,“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因此被称做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莘莘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称为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称为鼎元。所以,“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的殿试第一名。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为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虽然“中状元”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显身手,有所作为,而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197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自此“高考状元”的称谓产生了。

  现在的"高考状元"一般指中国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按照高考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和"加分状元";按照高考科目分为"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按照高考所在地分为“省状元”和“市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所以,“状元”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词汇,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间,各地的“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都会成为媒体和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此风气相呼应,各高校甚至名校之间也很注意对“状元”的争夺,并以招收到“状元”的多少作为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例如,前不久,北大、清华“掐尖”大战引发的舆论持续发酵,人们纷纷冷嘲热讽、口诛笔伐,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两所名校“突破底线”、“斯文扫地”、“唯分数论人才”、“助长应试之风”……。

  殊不知,现在的“高考状元”究竟有多大出路?一方面现代的我们,从三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六岁上小学六年,13岁上初高中学六年,19岁考大学一般是四年本科23岁毕业,现在大部分人都想读研三年。不加读研,共需要接受现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会,走入社会,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呢?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现在看看高考最好的各省状元们的人生答卷的成绩吧!据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不近如此,他们还有另一项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多大关系”(同上页)。由此可知,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都没有一位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和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同时,高考状元们也没有一位成为一流科学家。如果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为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为这些“家”。如果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着一定关系,那么这“一定关系”究竟是多大的关系?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也还不少。

  另一方面现在的“高考状元”之所以能够成为部分学生和家长趋之若笃和受宠若惊的“天堂”,是因为受“状元情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使家长们认为考取清华、北大等一流的“状元学校”,就能够实现考生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梦寐以求的夙愿,就可以让子女一生无忧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殊不知在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那些高学历人才“就业更难”是普遍现象。普通大学生已经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多元化就业”和“自主创业”已经是大势所趋。例如,现在的北大、清华学子由于“就业难”导致毕业后卖猪肉做生意的有之;由于学历高“就业更难”而导致“博士后教高中”的也未尝不可;由于本人的兴趣与爱好不同而“弃北大读技校”的有之;为了减轻“农村家庭出身”的经济负担而“主动放弃大学读技校”的也有之;而有些当年成绩差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凭一技之长,在各自领域里干得风生水起且成绩斐然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考取了北大、清华等一流的“状元学校”既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不能够成为社会上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所期待的“天堂”。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