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诈骗”行为无立足之地

【时间:2015-07-27 10:29】【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通过一项职称考试意味着跨过入职门槛,也意味着职位或薪资得到提高。于是,一些骗子利用考生急于通过考试和相信“潜规则”的心理,披着教育机构外衣,打着“保过”和“不过退钱”的旗号在互联网上卖起了考试“密卷”。日前,广州番禺区检察院审查批捕了一起涉及售卖假考试题目的大型网络诈骗案件,涉案嫌疑人多达60余人,经过初步核实,全国范围内被骗群众近百名,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对此,你怎么看?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上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诈骗”就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当今最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有:网络传销类、盗用QQ类、钓鱼网站类、虚假信息类和假冒知名节目类等五种骗术。纵观这些诈骗手段,其骗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例如,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通过一项职称考试意味着跨过入职门槛,也意味着职位或薪资得到提高。于是,一些骗子利用考生急于通过考试和相信“潜规则”的心理,披着教育机构外衣,打着“保过”和“不过退钱”的旗号在互联网上卖起了考试“密卷”。日前,广州番禺区检察院审查批捕了一起涉及售卖假考试题目的大型网络诈骗案件,涉案嫌疑人多达60余人,经过初步核实,全国范围内被骗群众近百名,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这就是典型的“虚假信息类”骗术。

  涉案的65名犯罪嫌疑人,大多数都是只有初高中学历的冒牌老师。这些冒牌老师能够顺利行骗,归功于张博氏公司的内部“话术单”。根据调查,该公司每一位“招生老师”的手上都有一份“话术单”,上面列出了考生经常咨询的问题,分门别类,非常详尽,“老师”只需要在电脑上复制粘贴回答考生问题即可。该“话术单”上甚至标有这样的提示语:“不能在和客户没有聊出感情来的情况下报价格”。在介绍收费时,“老师”们会向客户保证后续不添加任何附加费用,万一不过会全额退款。在解答对于上机考试的疑问时,会向客户宣称“我们公司能够通过强大的关系网和一些内部渠道获取到机考分配程序,只要在考前提供准考证号,就能确定你上的那台机会出什么题”。“招生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其目的只有一个,让考生相信、然后交钱。只要交了第一次钱,就有可能再交第二次、第三次。在这些“专业”的诱惑下,成百上千的考生都抱着“宁信其有”的态度,大胆尝试购买这些价格不菲的“密卷”,最终被骗。

  由此可知,“网络诈骗”是随着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新型犯罪,具有涉及人群广泛、犯罪空间虚幻、诈骗手段与名目繁多、数量逐年递增的突出特点。造成“网络诈骗”屡禁不止,频频得手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网络诈骗”中的“虚假信息类”骗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诈骗分子利用考生急于通过考试和相信“潜规则”的心理,花言巧语,通过网络提供各种虚假信息,当考生成功付款后却拿不到信息或给予假信息。同时,犯罪分子自认为诈骗环节均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进行,与事主不谋面,且利用频频更换所用网络号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或使用铁通、网通等通讯运行公司的便民措施一号通虚拟捆绑电话等手段,掩盖犯罪行为,逃避打击。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考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心想通过职称考试,有想买“密卷”的需求,所以这些“网络诈骗”分子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此类服务,有买才有卖,没有这方面的买卖,才没有“网络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而且一部分考生总相信花钱可以买“密卷”是潜规则,稀里糊涂上当受骗。

  对于“网络诈骗”行为,警方提醒广大网民: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有“馅饼”,那肯定是“圈套”或者是“陷阱”;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了解最新的诈骗方法,这样可以很快识破诈骗分子的伎俩;在网上进行付款交易时,最好通过中介机构,不要直接把钱汇入对方的账户;在电脑上安装最新的安全软件,及时帮助用户发现网络中可能存在的诈骗行为。

  同时,笔者也建议,要想使“网络诈骗”行为无立足之地:首先,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专项整治,密切配合,联合打击;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相关常识,让考生本人对“网络诈骗”的骗术有最基本的了解。总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彻底制止在网上购买“密卷”是潜规则的念头,不再花钱买“密卷”,这些“网络诈骗”分子就会没有了市场,从此失去生存的空间,他们就会逐渐在网络上销声匿迹,不再转土重来了。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