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时间:2015-10-10 11:19】【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这是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老会长陶瑜瑾先生记录的一段屠呦呦教授的原话。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因为屠呦呦的中学生涯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据学校一位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关于屠呦呦获诺奖,你有什么看法?期待来稿讨论。

  众所周知,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2015年10月5日,就是这样一位“三无”科学家,凭着她的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和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医学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瞬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10月5日,全国妇联致信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祝贺她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贺信说,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重视支持中,屠呦呦带领研发团队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致力于抗疟新药研究,所研制的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全球数亿人因此受益,为国际抗疟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屠呦呦身上,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也体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笔者认为,屠呦呦能够获此大奖,首先是因为她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付出了她本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虽然屠呦呦是一个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但她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五二三项目”;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通过临床实验证实有效的女科学家。这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足够支持屠呦呦获得诺奖。所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发现,而发现者是一位中国的女科学家。其实,屠呦呦获奖不是第一次,在2011年她就获得了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这位杰出女性,这是国际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医学大奖。所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明国际科学界对她的再次确认。毋庸讳言,屠呦呦获奖在国内有多种声音,所以才有国际认可和国内未认可之间的反差。这里我们无意对之评价,因为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给出的三条标准说明了一切:谁第一个找到青蒿素?谁第一个提炼出抑制率100%的青蒿素?谁第一个运用于临床?学界认可屠呦呦。

  其次,我们要学习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学习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他认为,这项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付疟疾,中国发动了国家级别的科研公关。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发现青蒿素以及对它的有效提纯做出先驱性贡献,回头看,正是这一了不起的成就挽救了非洲及东南亚等地至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南方的恶性疟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瘴气”,历来人人闻风丧胆。中国大张旗鼓地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源于那场秘密的援外任务。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此后的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1971年,41岁的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新型药物,挽救了全球几百万人的生命。

  再次,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坚持不懈和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以及默默无闻、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她认为,青蒿素是我国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也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集中体现。1969年,当时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她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从中找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曾有过60%--80%的抑制率。1971年下半年,41岁的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素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由此可知,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屠呦呦40余年来默默无闻的刻苦钻研,展示给世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儿”、“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劲儿”、“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补劲儿”、“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敢劲儿”。如果不具备不为世俗所动、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神,一味地贪图名利,即便是拥有院士的头衔,也是很难站在科学的巅峰,赢得全世界瞩目的。所以,我们后辈应该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学习她干一行,就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为追求科学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学习她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科学实验而忘我的牺牲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用拼搏奋进书写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