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贴息贷款”不是天上掉馅饼

【时间:2015-12-03 15:49】【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一年间,没有短信提示,没有电话告知,几乎没有任何征兆。2015年10月份,存款到期时,浙江10余名储户陆续拿着存款单到银行取款,银行告知他们,存款早在一年前被人秘密取走,“存款单是假的”。(12月3日搜狐网)

  就在今年1月17日,一则“42位杭州储户丢失近亿元存款”的消息轰动杭州城,还未等观众缓过神来,“6200余万巨额存款离奇消失”的新闻再次引爆消费者眼球,一夜之间,广大储户纷纷打开网银、手机银行,查证自己银行户头上存款数额。

  6200余万巨额存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故事离奇堪比悬疑电视剧,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假存款单出自银行,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把巨额存款转移到当地一家企业,后放贷收取高额利息。

  其实,对银行“贴息贷款”业务,早在2014年9月11日,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下文禁止,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列出的第一条违规手段,就是“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的高息揽储吸存”,即“贴息存款”。

  既然贴息贷款不合法,为何又屡禁不止?据记者调查,该“业务”全部流程共涉及储户、中间人(资金中介)、银行(信贷员)、贷款企业四方,一般涉及资金面较大,巨额的利润由此衍生出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作为不少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在不能正常贷款情况下,不少银行推出的利息比普通贷款高但比民间融资低的“贴息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追捧的对象。对银行来说,一边以高额利息吸收存款,一边又以高额利息放贷给企业,既可以完成存贷款“冲量”任务,又赚了钱,何乐而不为?对储户来说,“贴息差不多6%”的高额存款利息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谁都想冲上去咬一口。而中间人,仅仅靠提供信息就可赚取不菲的收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6200余万巨额存款离奇被骗,涉事银行难辞其咎,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是重点,作为银行,要自觉贯彻落实相关部门关于“贴息贷款”的禁令,进一步优化贷款期限结构,使贷款期限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转贷成本支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银行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转变和完善考核体系,避免片面追求利润增长目标,同时加强对“贴息贷款”业务的专项检查与违规处罚,发现违规,立即整改。

  “天上掉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这话不无道理,作为广大消费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贴息贷款”存在的市场风险,并自觉远离。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