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时间:2016-02-22 09:22】【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近日,有观点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并非未长大的成人,他们的儿童期本身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任务是保护这种价值,具体做法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挡住阳光。对于这一说法,您的认同度有多高?如何保护孩子在儿童期具有的特殊价值?如何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健康成长?您又有哪些新的思考?期待来稿讨论。

  笔者完全同意这一说法,因为在这一说法中,其实很明显地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鲁迅所说的:教育就是为了“立人”,也正像卢梭所说“教育就是生长。”杜威进而阐发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既然如此,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并非未长大的成人,他们的儿童期本身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任务是保护这种价值,具体做法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挡住阳光。这就是说,其它什么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啦,什么将来如何做出成就啦,那其实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家长和教育者的期望而已。这些所谓目标、未来之类的东西,原本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规划的,如果越俎代庖的替他们去设计未来,然后再让他们日后去实现,这无疑是一种“劫持”。这就是说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培养”人,而决不是在“武装”人。也就是说,教育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受教育者去吸收。

  可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目的不外两种,一是叫人懂得规矩礼教,二是叫人走上“光明”的前途(古代的前途通常就是仕途)。结果都只有一个,即抹杀人的“自由性”。所以,有人认为,“现今的教育,不过是一次一次地扼杀孩子自由的天性。”所以,中国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惟一通途。例如,在现代社会里,父母或老师总是按照自已的愿望去安排孩子的生活道路,按自已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形象和品行,要求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老师则一遍一遍地告诫他们应该听话,应该怎样做才合乎规矩,应该怎样做才是好孩子,应该怎样才是有前途有出息(自然是只有考上大学这一座独木桥啦)。凡是有稍越雷池的,便是不听话的没有出息的孩子。这样子教出来的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呢?全都听话,全都循规蹈矩,如出一辙,毫无个性,没有创造性,没有色彩。

  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只是引导,培育的作用。正如我们疏通河道,只是为了让河水不致泛滥;我们稍加施肥和浇水,只是为了让花儿在自然中更美丽地绽放。我们仅仅教育孩子本质的善良和做人的道理,至于人生的道路何其宽广,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已人生的方向。能够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能够保护他们的梦想,能够帮助他们去实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意志来驱赶他们。因为父母和老师永未想到,热爱自由原是人的天性,强行地压制,朔造的不过是一群毫无特色的玩偶,这非但是孩子的悲剧,也是父母和老师的悲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按照这种说法,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心换心的“素质教育”。这是因为首先,所谓“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就是人格只能用人格去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而能力也只有靠能力来培养。真正的教育是“爱心”的呼唤,是“情感”的互动,是“人格”的体验,是“以心换心”。所以,教育要有仁爱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有爱心”;教育要有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教育要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教育要有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其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的活动”。教师要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必须充满“正能量”。这是因为“打铁还需本身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感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师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应该说,陶行知先生本身就是有救国抱负、有大丈夫气慨、有科学精神、有创造力的“大写的人”,而造就出千千万万这样的“真人”,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更是先生一生不懈的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又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是陶行知先生伟大师爱的最高体现!我们现在主张的素质教育,不正是提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吗?对比一下先生当年的教育理想以及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素质教育”正是当年先生教育改革的继续。

  还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联系最密切的事业之一,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思考教育,对待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因为以心换心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少数优秀生,而放弃大多数学习上的“贫困生”和“特困生”。“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这是因为人需要有正确的信仰,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正如有些人所说:三聚氰胺和苏丹红不是普通老百姓造出来的,而是不良教育的结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贫穷的不是经济,而是精神。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而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以心换心”的“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