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神童教育

【时间:2016-04-11 09:2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湖南省华容县人魏永康不满2岁就被人称为“神童”,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神童的传奇在他20岁那年戛然而止。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硕士研究生的魏永康被学校劝退了。他的母亲曾学梅失望之下,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4月7日广州日报)

  这是一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故事。和古人所记《伤仲永》多有类似,今昔对比亦可谓“泯然众人矣”,这将我国的素质教育再一次陷入窘境。

  他的母亲曾学梅,一路陪读,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这就是悲催的神童教育。

  古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很多家长内心里,总有一颗“望子成龙”又急功近利、急不可耐的心,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有出息。这种心愿太急迫,育子之路就可能走偏。说到底,这是一种病,一种崇拜智商的病,崇拜成功的病。从根本上说,这又是一种社会上的畸形成功观在一些家长身上的体现。

  人总是要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不能在自家温室里待一辈子。要习得这种生存本领,智商重要,情商同样重要。学习重要,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同样重要。这种社会生存能力,需要从小习得,不可能凭空获取。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不太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长大后的社会生存总是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

  确实,从一名让天下家长羡慕嫉妒恨的“神童”,到一个几乎成为“废人”的“书呆子”,实在令人扼腕叹惜!当然,“神童”的落寞虽属个案,但该反思的不仅仅是他的母亲,当下的高考、高等教育以及人才评价制度都应从中反思,以人为本,革故鼎新,遵循规律,因才施教,让悲催的神童教育就此终结。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