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生活“失控”说明了什么?

【时间:2016-04-11 09:19】【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大学生。母亲曾学梅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陪读,一直持续到魏永康大学毕业。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被学校劝退以后曾学梅曾对魏永康说:“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什么样的环境对“神童”成长成才最有利?“神童”不需要快乐的童年吗?从这位母亲身上能否看到其他父母的影子?欢迎来稿。

  “神童”这个词汇经常能听到,提及中国式“神童”,人们脑中呈现的是天赋异禀,背后一定有无私付出的爸爸妈妈,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放弃,什么都可以做,人们往往感动于这种付出。但这样的爱背后是畸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也不伟大。

  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曾学梅一手包办。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1991年,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这也让她更加专注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魏永康自己曾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1996年9月,魏永康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湘潭大学。曾学梅强烈要求陪读。考虑到魏永康年纪确实太小,生活尚不能自理,学校特地安排曾学梅做勤杂工补贴家用,还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母亲陪读的生活,也一直持续到魏永康大学毕业。曾学梅并没有感到会有什么问题。她觉得“儿子那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

  但事与愿违,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由此可知,这样的“神童”到底能走多远?天津市某幼儿园入园面试时,接收了一个3岁的“小神童”,她小小年纪就能熟练地背诵一百多首古诗,更雷人的,她还能用英文做自我介绍。然而入园不久,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拒绝和别的孩子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吃不喝,裤子尿湿了也不说。“神童”魏永康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神童”王某在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也被学校责令退学。许多学校都开过“神童班”,喧嚣一时璀璨一时,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绝大部分都已烟消云散,“神童”们也香消玉殒,他们后来的发展可能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成就。

  笔者认为,“神童”生活“失控”首先说明了“神童”之殇,罪魁祸首还是教育。我们从来不否认“神童”的存在,但是“神童”是特殊的群体,可能需要格外谨慎的教育,才能获得健康平衡的发展。如果家长、学校和社会只是单纯关注他们出类拔萃的某一项能力,而无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一味地将他们当作“竞赛选手”,或者当作“明星”频繁亮相,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扰。那么,他们当初出类拔萃的才能何以发挥?还谈什么贡献?说到底,一个孩子18岁还是10岁上大学,有多大关系呢?无论就社会贡献还是个人成就而言,关键是看他这一生能够创造什么,而不在于学习有多么“超前”。除非,他的创造和贡献,也能“超前”。

  其次“神童”生活“失控”说明了小时候的“神童”,与成年之后的才能学识,完全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完全是两码事。人生是长跑,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关键是看这个“神童”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贡献?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名次、热衷排行榜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神童、喜欢制造神童的社会环境。有些培训机构和学校为了刺激猎奇心态,对“神童”的奇迹渲染炒作,将此视为商机,诱骗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付出高额“教育投资”。“神童教育”数年来一直热火朝天,有些家长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通过加快学习速度,让孩子早成才、早成功。或许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然而问题在于,培养出来的“13岁大学生”、“17岁博士”,到底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再次,“神童”生活“失控”说明了教育不是简单的开发智力,还包括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建立关系等等。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是学会做人做事。所以,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几件事必须教会孩子:

  一是快乐和坚强。现代人活的艰难困苦,所以保持快乐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因为“快乐”包含的内容太多,比如,懂得体谅他人才会快乐;懂得接受失败才会快乐,懂得付出不求回报才会快乐等等。心理承受能力很重要,“弱不禁风”怎么能够面对漫漫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受点打击就跳楼跳河?坚强的人,摔的头破血流依然勇敢地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才能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把握人生的各种机遇。

  二是独立和负责。独立首先意味着生活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包办式生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的性格。前面提到的退学“神童”魏永康,他的衣服袜子都是妈妈帮忙洗,读高中了,吃饭还要妈妈喂,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独立还意味着孩子应该具有判断能力,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知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将来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做了决定,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负责的习惯,不要总是怨天尤人。实际上,当你发现很多事情之所以糟糕,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了。

  三是专注和耐心。生活是很复杂的,又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你总感觉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简单的是,你可以在某一时刻只专注于某一件事。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懒懒散散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每做一件事,都全身心地投入,耐心加恒心,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

  四是表达和交流。许多人肚子里很有墨水,但是就是吐不出来。学会表达,无论语言还是文字,就能够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进行沟通。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一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那么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大,他的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就会越来越强。

  五是团结和合作。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容易自私自利,但是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必然要和别人相处。所以,要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鼓励孩子帮助别人,学会热情友好地交朋友,愿意与他人分享。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必须要与人合作才能共同发展的社会,所以,要通过游戏和生活实践让孩子建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魏永康一次次离家出走,让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怀揣500元,走了39天,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安全回来了,说明魏永康不用圈养同样可以过得很好。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他的生活已然进入一个正常的模式,还好,一切都不太晚。

  总之,妈妈的作用无穷大,学习好并不能代表一切都优秀,智商+情商才能立足社会。但愿这样的“神童”少一些,多一些快乐成长,感受生活美好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就天性而言,每个孩子都是“神童”,他们都是哲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有可能在游戏、绘画、音乐、数学、语言、推理或者其他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做父母的,要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发现,不能随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依据孩子自身的规律,营造一个有益于孩子个性成长的空间。这就是对“神童”的最大尊重。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