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很有必要

【时间:2016-05-16 14:5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两个多月走遍40多所学校,做了400多份调查问卷,进行了50余次的访谈,整理了几万字的资料数据……今年,一份由人大附中学生撰写的提案“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递交上了全国两会,引起不少的关注。

  他们发现,“76%的学生在校吃饭会出现浪费情况,甚至有15%的学生每顿饭都有浪费”,然而,教材中与节俭相关的内容严重缺失。请结合生活、教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所谓“节俭”就是生活俭省,有节制,不浪费。“节俭”既不是吝啬,也不是不要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要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反对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在消费高的国家,人民的素质高,教育程度高,他们明白“节俭”的意义在于不浪费资源,不浪费人力。

  貌似中国是世界上最不“节俭”的国家,中国浪费的资源,还是科技的不发达,渴望发展,渴望速度造成的。所以中国一直提倡“节俭”,“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过该用的还是得用,不能被“节俭”束缚发展,“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是持家之本,是安邦定国的法宝;“节俭”降低了社会生产成本;“节俭”体现了对一般劳动者和自己的尊重,事实上,“节俭”就是一种直接的生活感受,是对实际生活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视作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

  在古人看来,勤有三益,可以免饥饿、远淫辟、致寿考;俭有四利,可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往大的方面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见“节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此,2006年,联合国就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勤俭日”,号召人们勤俭节约,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节俭”具有多层意义:对个人来说,“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为修身之本,俭为养德之道。“勤俭节约”可以降低人的物质欲望,减少外物的刺激需求,通过清心寡欲来修身养性,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奢靡享乐则是欲望膨胀的开始,是走向腐化堕落的第一步。一旦迈开这一步,就会利欲熏心,最后欲壑难填而自取灭亡。历史上,富甲天下的邓通饿死街头,富可敌国的石崇收监问斩,贪恋专权的刘瑾招致凌迟,国之巨贪的和珅狱中自缢……这些生前锦衣玉食、不可一世之人,最后结局无一不是财尽人亡、身死名灭。对家庭来说,“节俭”可以养家糊口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这个道理,可以用一个民间故事来说明:有一个农民,一生勤俭持家、家道殷实,临终前将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他们照牌匾上题字的意思去做。农民死后,两兄弟分家,将这块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勤”字,老二分得“俭”字。于是,老大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快得不得了,年年五谷丰登,可是他的妻子却大手大脚,全家毫不节俭,久而久之,便穷了下来。老二则将“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疏于农事,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终也无米下锅。某年大旱,兄弟两人早已空空如也。愤怒之下,他们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一张字条出现在他们面前,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勤”“俭”二字原来不能分家。这个民间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这两个字,可见“勤俭”的重要性。对国家来说,“节俭”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即使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仍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往往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勤俭廉洁是为官从政的最低要求和道德底线。“节俭”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节俭”不仅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例如,考究不少落马的豪贪巨蠹,其贪污腐化的直接起因,往往是一包名烟、一瓶美酒、一顿大餐、一块好表,之后就慢慢放弃了“节俭”的底线,渐渐养成了奢靡享乐恶习,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如最近几年爆出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老虎案”,无一不是背弃了节俭节约原则,走上了奢靡享乐歧途,在贪腐堕落的泥坑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国家的罪人。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懂得,惟有把“节俭”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品格去恪守,才能自由行走在清正廉明的大道上。可是,由于受社会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中小学生超前消费是非常惊人的,有的手机话费每个月几百元,有的出行必打车,穿衣必名牌,有的过生日或者得奖也会请客,甚至去KTV、星级酒店庆祝,完全忘记了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就在今年,一份由人大附中学生撰写的提案“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递交上了全国两会,引起不少的关注。他们发现,“76%的学生在校吃饭会出现浪费情况,甚至有15%的学生每顿饭都有浪费”,然而,教材中与“节俭”相关的内容严重缺失,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俗话说:“成由俭起败由奢”,为此,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很有必要。首先,对于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2015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广大中小学生一定要自觉遵守“节俭”制度:一是衣着朴素,整洁大方,不主动向长辈要求购买新衣服新裤等;二是不乱买零食,不乱花零用钱;三是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不乱倒剩菜剩饭;四是节约用水,不得无故打开水龙头,用水后做到人走龙头关;五是节约用电,教室内电灯、电扇、空调开关有专人负责,视天气情况及时开关;六是学生不得带贵重物品、食品到校,不得在吃、穿、用等方面互相攀比;七是热爱劳动,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平时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一般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这些制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入到更多的新教材内容中去,以便及时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其次,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节俭”是减少贫困的首要措施。

  鉴于目前我国受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生产发展的实际环境等局限,我国目前大约有2亿多人口处在贫困以下。但目前有数据显示:一方面我国每年粮食仅生产、运输和流通环节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另一方面我国每年餐桌上的浪费就约合2000亿元,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一边是贫困和饥饿,一边是巨大浪费。

  我国政府为了摆脱贫困,倡导节约,遵从国际意愿,把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活动放在一起,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采取果断措施,杜绝粮食的浪费,减少贫困和饥饿。为此,全国各地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使学生们知道:“节俭”不是小气,大方与“节俭”不矛盾,“节俭”是一种文明进步应被广泛传承。“节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多想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珍惜每一粒饭、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因此,要把“节俭”当作是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美德、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力量,放之四海皆准。

  同时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以“节约一粒粮,我们在行动”的主题团日、班会活动,利用团日、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粮惜粮方面的专题教育,并在各班学生中广泛开展“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的作文竞赛活动,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真正树立起“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正确思想,使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粮惜粮”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文明就餐,在就餐过程中要注意卫生,不要浪费粮食,吃剩的饭菜不能随地乱倒,要倒入规定的桶里用来喂猪。

  同时,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用吃零食来代替就餐,做到尽量少吃零食多吃饭,因为零食是垃圾食品,对于身体有害无益。同时,号召全体学生加入到“科学饮食、告别浪费”为主题的“光盘行动”中来。所谓“光盘行动”,就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的一种"节粮爱粮"的行动。学校要在学生的就餐时间里及时利用相机或手机随手按下快门“晒光盘”,记录身边的各种节约行为,曝光浪费行为,以此来督促学生们的"节粮爱粮"行动。再次,要使学生确实知道“节俭”是摆脱贫困的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里,大部分家庭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不少孩子身上都有不少零花钱,他们的零花钱有的比生活费还要多。不仅如此,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过得幸福美满,还会给孩子买这买那,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因此,学校的扶贫教育不要舍近求远,应该利用学生平时攒下的零发钱,以关注校内的贫困生和周边学校的贫困生作为学校扶贫教育的主要任务。

  因为一所学校的力量有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解决众多学校的贫困生,只要每所学校能够解决本校内贫困生的贫困问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贫困生的扶贫问题就会基本上得到解决。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应该借助扶贫教育的良机,鼓励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利用平时省下来的零发钱帮助贫困生度过生活难关,戒除孩子虚荣心攀比风。要教育孩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不贪图享受,不盲目攀比,形成“节俭”意识,省一点零花钱,少一点物质追求,用节省下来的钱,去帮助贫困生解决一些生活困难。一个孩子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如果孩子们能够用节约出来的零花钱去帮助身边贫寒学子,那对于扶贫而言则意义十分巨大。最后,现在我们提倡“节俭”,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

  过去我们需要“节俭”,现在我们同样需要“节俭”。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而且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比较贫困,还有一些人靠救济金生活,还有一些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这都需要我们共同“节俭”。只有“节俭”,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能越积累越多,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进步。同时,“节俭”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人类创造的垃圾已使地球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而“节俭”可以减少垃圾,保护我们的家园。加上地球上的一些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无限制地奢侈利用,最后受害的将是我们自己。地球可以养活我们人类,但养活不了我们的奢侈。

  总之,“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国富民强的需要,我们在提高个人素质的时候,“节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节俭”不仅现在不过时,而且应该永久地保持下去。我国现在提倡“节俭”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倡导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愁吃,也不愁穿,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忘,让学生“节俭”既是对现有的贫困家庭的同情和体恤,也是对过去的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守护,使孩子们长大后翻身不忘本,时刻牢记过去先辈们的苦难生活,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使他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永远保持和发扬革命老前辈的优良传统,从而有利于学生们的未来成长。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