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金融支农的软肋

【时间:2016-05-17 07:56】【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象一股春风滋润了亿万农民的心坎,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13年来发出的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紧实施新型农村建设,搞好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力促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金融部门也不甘落后,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调整信贷投向,全力支持“三农”。应该说,金融支农的力度比任何一年都要大,投入的信贷资金比任何一年都要多。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金融部门支农仍感力不从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贫血”又“失血”。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被转移出农村之外,投向其他领域,特别是农商行、邮政银行大量资金上存中央银行,或者通过资金市场拆借给商业银行,致使农村资金大量非农化。当前农村传统的种养业在农业中的份额呈萎缩趋势,非传统种养业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农村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严重分散了支农信贷资金。同时,农贷资金需求日益趋涨,而农村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力因“失血”下降。

  二是农业贷款期限不合理。目前,农村金融部门确定的农业贷款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而农业生产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五年以上,发放的贷款还未产生效益,贷款期限已到,农民不能按时偿还到期贷款,个人信用大打折扣。按照信贷准入条件,凡是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农村金融部门一律拒绝注入新贷款。

  三是金融服务手段过于单一。由于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目前,农村金融部门开办的业务新品种少,老品种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新品种少之又少,经营机制不灵活,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滞后,没有跟上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金融部门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手段。

  四是现有的不良资产难于盘活,制约了金融支农实力。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投资主体意识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一些经济果林、种养业未能形成规模和综合效益,加之盲目发展的民营企业、涉农企业大量关停倒闭,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坏帐,严重削弱了支农资金实力,成为制约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的瓶颈。

  五是贷款对象的先天不足。金融部门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目前,金融部门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一般在3000元以内,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一般在5万元以内。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农民来说,小额农贷基本上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而对于生产经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来说,小额农贷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而金融部门发放大额贷款,大都需借款人提供资产抵押,对于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农民手中最显性的资产——房屋和土地都无法转化成抵押物,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很难提供出让农村金融部门满意的抵押资产而与贷款无缘。

  六是农贷投入难选好项目。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种、养项目大都是些传统型项目,形成规模效益的少。有的项目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期长,产品老化,效益差,风险大,且大都是些弱势项目。农村金融部门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弱势项目看不上眼,不愿支持。而农业新、奇、特项目尽管优势明显,但由于优势项目少之又少,农村金融部门虽看好这些优势项目,但信贷选择没有更多的余地。由此而造成农村金融部门一方面不愿支持弱势项目,另一方面又期待信贷资金向更多的优势项目倾斜。

  七是农业缺少保险。农业除潜在的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如洪灾、旱灾、禽流感等自然灾害常使受灾农民血本尽失,倾家荡产。由于现在没有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保险,农业潜在的风险也大,出现巨大自然灾害后,农民很难东山再起。

  八是信用环境差。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对不良信用户采取限制消费、限制乘飞机等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有的农民法律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个人素质和品德差,只借不还,有钱不还,造成农村金融部门大量资金沉淀,贷款回收率低,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周转使用。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