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给银行带来的高风险

【时间:2016-07-18 09:28】【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良田被毁、农作物损坏等经济损失。在这次洪灾中,农民刘某承包的水库堤坝溃堤,放养的鱼苗随洪水流走,投入的20多万元损失贻尽。刘某由此大伤元气,无力偿还农行10万元贷款,致使农行贷款形成风险,无法按期收回。

  在农村,像刘某这种遭遇自然灾害后无力偿还农行贷款的现象不是一个个例。自然灾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08年以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它给灾民造成的损失是全方位的,不仅给人身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造成了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城里人遭受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大都入了保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可承担一部分损失。农民遭受了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入保险,其损失就只能靠单挑独扛慢慢消化。在遭受灾害的农民中,有一部分农民向农行借了贷款,这一部分农民的损失就自然而然转嫁给了农行。农行常因借款农民受灾,导致贷款受损。

  近几年,随着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急剧增多,这类不可预知事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从而对农行在突发事件中如何保障信贷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来说,灾害可分为农业自然灾害、城市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所造成影响产生的后果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存量部分损害,以及废墟清理、紧急救助服务成本等。间接损失一般包括因灾害遭到破坏的企业,其生产或经营活动被迫终止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损失以及商业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因此,不同的灾害对银行信贷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带来的信贷风险管理措施也不一样。

  农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更是不遗余力,全力支农。而农村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往往不知所措。农行在贷款发放前大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灾害这一重大因素,只有在遭受损失后才意识到这一风险点。作为借款农民,绝大部分农民没有赖农行债的想法。但他们遭受了灾害,损失是明摆着的,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想还贷款已是无能为力。作为农行,农民虽遭受了灾害,贷款一时无力偿还情有可原,但农行的债权不可能放弃,需要继续向农民追索,而追索权的实现有赖于借款农民偿债能力的恢复。而借款农民偿债能力的恢复具有不确定性,有的需要一年、两年,有的需要五年或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对短期能恢复偿债能力的农民,贷款风险尚可逐步化解,但对于长期没有偿债能力的农民,农行只能采取计提呆账准备金的方式冲减认定的呆账,这就意味着农行的贷款已完全受损。

  如今,农行已走上商业化经营之路,面对不断频发的自然灾害,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农行也损失不起。要预防自然灾害给农行贷款带来的高风险,农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就应想到这一风险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前预防。一是要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重视自然灾害对农行贷款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各类天气、气候、水文、冰雪、地质、环境等基础信息,气象、地震、地质、环境等自然灾害信息,以及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等经济发展信息的获取与共享,为防灾减灾做好前期准备。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除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外,还应引入企业、市场化的救助理念。首先,推广并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风险共担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作用,分担政府救助压力,降低农行贷款风险。其次,建立农副产品生产风险基金,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发挥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后的救助作用,也可以在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民生产出现亏损时给予农业生产者一定经济补偿,提高农民的偿贷能力。四是要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强制借款农户购买相应的自然灾害保险,努力化解贷款风险。农民购买自然灾害保险,可实现风险从个人到保险公司的转移,通过保险公司合理有效的管理降低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从而为农行贷款保驾护航。保险不仅起源于人们规避灾害的良好愿望,更是当前巨灾频发和损失加大趋势下管理灾害和控制灾害的有效工具。因此,农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把自然灾害摆在风险防范的首要位置,把灾前防御和灾后补偿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因自然灾害给农行贷款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采取完善政策体系、财政补贴等手段,着力解决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风险过大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入保积极性,大范围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减灾防灾的有效途径。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