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文物保护变文物破坏

【时间:2016-09-27 15:05】【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称,他们是在用白灰“对长城进行修葺”,该修缮项目每一步都经过审批,“合理合法”。长城专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长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但长城该如何修缮,至今仍没有统一标准。(9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无独有偶,今年4月,杭州杭州西湖边文物建筑秋水山庄也上演的一出“变色记”,作为文物本体一部分的秋水山庄门楼,在修缮整治中先是被刷上黄色,遭网民“吐槽”太过刺眼后,又在半天内紧急决定盖了层灰漆。

  这两起所谓的一片好心却办坏事的文物保护,体现了某些地方政府虽然提升了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大了文物保护投入,但却未按法规要求、未遵循相关文物修缮原则,比如“修旧如旧”,即具体实施中尽可能体现“按原状修缮”“最小干预”“可逆性”等原则。在理念和技术层面都达不到应有的水准下进行文物保护,其实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文物的认识不够,其次是某些文物保护部门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尊重。从而导致将文物保护变成了文物破坏。

  百度百科对文物保护的定义是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这个过程叫做文物保护。我国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第19条规定:尽可能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众所周知,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一部物化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能够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个没有过去的民族,也没有未来。要想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加大投入或盲目的追求光鲜亮丽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文物保护部门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从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建立健全独立稳定的工作机制。要依法加强基层文物保管机构的管理职能。第二,过程设计和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法规要求、遵循相关规范和原则,尽可能做小最小限度的干预。第三,全面接收社会监督,形成强有力的制约,避免文物保护沦为有关部门或个人利益诉求的手段。

  通过多种形式,不要让“保护”成为“破坏”的保护伞,而是升级为“呵护”。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