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

【时间:2016-11-28 09:45】【来源:邵阳新闻在线朱晓玲【字体: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但如今,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将“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一上课就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然后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师问:“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邮局!”“邮递员!”“贺卡!”……学生的回答始终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顿悟,并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朱晓玲)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茜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