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坐标” 放大新优势

【时间:2017-08-25 09:42】【来源:邵阳新闻在线龚文密【字体:

今年7月,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邵阳考察调研时指出,邵阳在湖南的地理位置是“过渡带”和“结合部”。从更广视野、更高层次上提升了邵阳发展的定位,重构了邵阳在全省战略布局中的“坐标”,为我们贯彻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有力指引。

一、深刻理解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新定位

邵阳是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带”是指省域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带,“部”是指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大湘西四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这一新定位,对于精准把握邵阳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做好邵阳工作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

新定位指明了邵阳努力方向。长期以来,邵阳积极探索发展的途径,先后提出向东、向西、向南等发展的方向。但由于认识模糊、把握不准,找不到专属邵阳的发展定位,一度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在区域竞争中遭受“四面夹击”,陷于发展困境。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的提出,将邵阳的发展视角扩展到全国、全省,提升了邵阳在湖南版图中的区位价值和比较优势,过渡带要求邵阳在地理空间上承东启西,结合部要求邵阳在经济发展上借助“四大板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杜家毫书记对邵阳区位发展的精准判断,是邵阳今后发展的准则和遵循,我们要利用好“带”和“部”的优势,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战略,释放“过渡带”和“结合部”开放优势的新引擎,推进邵阳从封闭的丘陵山地变为开放前沿,成为连接多地的区域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

新定位拓展了邵阳发展空间。过去,我们谋划发展只立足于湖南中西部地区,经济地位比较也局限于中西部地区,新定位将邵阳置身全省发展大局,突出邵阳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我们在建设湘商产业园、引进高科技产业、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攻坚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和资金支持,形成邵阳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邵阳处于湖南中部,地理位置独特,新定位凸显了邵阳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我们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和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邵阳东部城市群人口330万,辐射周边人口500多万,是湘中湘西南最大城市群,新定位放大了邵阳商圈市场辐射效应,有利于推动邵阳进入全面开放新时代。

新定位赋予了邵阳责任使命。杜家毫书记要求我们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中彰显邵阳作为。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作为对邵阳发展的重新定位,也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如果我们这个“带”和“部”的支点立不住、站不稳,邵阳就会拖全省发展的后腿,我省东西部区域发展就会出现断裂,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紧紧抓住历史赋予邵阳的各种重大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脱贫攻坚,切实解决好830万邵阳人民的发展问题,为我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和在中部实现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努力构建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新格局

杜家毫书记指出,邵阳提出打造“二中心一枢纽”,契合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符合邵阳实际。推进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新定位的贯彻落实,解决好“过渡带”怎么过、“结合部”如何结的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起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发展新格局。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体系。突出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市域东部按照“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的发展思路,加快拉通邵东县城经市区到隆回县城的东西快线、新邵县城经市区到邵阳县城的南北快线,促进周边四县城向市区发展,形成“十字架”型东部城镇体系结构。努力建设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的“双百”Ⅱ型大城市,进而带动人口300万、辐射人口500万的东部城镇群发展。市域西部坚持生态优先,按照“景城一体、全域旅游”理念,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中心,洞口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等县城为支点,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建成西部生态城镇圈。

建设升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省委“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工作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兴邵”工程,着力建设“一走廊六基地”,提升经济整体实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建设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以湘商产业园为平台,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积极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及配套产业链,打造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百里工业走廊;建设智能制造基地,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抓好三一湖汽、亚洲富士电梯、智能家居、盖板玻璃等项目建设,努力从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建设农副产品基地,实施“一县一主导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建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南山国家公园旅游品牌,对接市外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旅游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和国家旅游扶贫村建设,形成“全产业链”现代旅游业,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健康产业基地,引进大型企业发展健康产业,建设高标准健康养老示范乡镇和养老健康产业园;建设物流基地,加快大型物流项目建设,申报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打造湘桂黔边陲物流中心。

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近年来,邵阳先后步入了“高速时代”“高铁时代”和“航空时代”。发挥好“带”与“部”作用,需要尽快将邵阳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铁公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沪昆、呼南、怀邵衡等为基础的“三纵三横二连”快速铁路网络,以沪昆、二广、呼北等为基础的“三纵三横二连”高速公路网络,武冈、邵东“一东一西”两座机场,已经建成或即将建设;同步打通资江水运航道,更好对接长江经济带,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运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推动以邵阳为节点的交通外循环与内循环有机衔接,实现干线交通与基础网络的无缝连接,加快构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三、加快实施发挥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优势新路径

近年来,邵阳发展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步入快车道,但仍属欠发达地区,与湖南的“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布局不相称,需贯彻“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扬长避短,以开拓进取的新作为提升邵阳发展的新优势。

推进全面创新,释放发展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地向创新要动力、要推力、要红利,努力赢得应对发展新变化、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的主动权。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也要立足创新发展,推进观念创新,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敢于“高大上”, 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进技术创新,坚持既要“无中生有”,又要“有中生新”,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装备制造、小五金、箱包等企业在做好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培养研发团队,瞄准新兴领域,开发生产智能设备,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进产品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生产适应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旅游新产品和优质农副产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突出抓好南山国家公园、“放管服”、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改革。

实施开放带动,激发发展活力。当今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等领域技术的突破,将催生新的产业,国内外将有一批又一批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向内地转移。我们要发挥交通区位条件优势和邵商人文条件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把域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引进来。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进口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提升湘商产业园发展水平,将邵阳各湘商产业园打造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阵地、湘商创新创业的聚集区和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要改变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观念,积极参与省里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加大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入邵力度。要充分利用邵商资源,做好邵商文章,既打亲情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也营造良好的亲商安商富商软硬环境,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

坚持人才优先,强化发展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推进,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让邵阳成为人才实现价值、发挥作用的沃土,让人才成为推动邵阳发展的有力支撑。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和专业化党政人才队伍,制定出台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文件,大胆创新选调生选拔工作,抓紧引进、吸纳优秀年轻干部,为邵阳储备更多高层次的党政后备人才;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充实专业人才进班子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级班子专业化能力。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采取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等办法,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和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启动特殊岗位人才招聘规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专业紧缺人才。大力发展壮大企业家人才队伍,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构架,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建设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实施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和青年蓝领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程度高的“邵阳工匠”。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龚文密)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春香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