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这个小城,只要你说湖南话,亮出湖南人身份,你就是亲人!

【时间:2018-05-12 16:25】【来源:【字体:


 

湖南对口援建的甘堡藏寨新貌。

5月的川西大地,草林葳蕤,鲜花怒放。顺着杂谷脑河一进入理县,如果你是湖南人,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欢迎湖南亲人回家”“感谢湖南恩人”等类似的标语,在公路两旁、电子显示屏上不时可见。

进入县城,“湖南”印记在这个小城里更是随处可见:宽阔的“三湘大道”,串起了老街和震后修建的新街;河上的大桥名叫“潇湘大桥”;深具民族特色的住宅小区叫“芙蓉小区”……

在理县,只要你说湖南话,亮出湖南人身份,立马会得到“超级”友善待遇,开店老板会主动提出打折,出租车司机、宾馆饭店工作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般热情相迎……5·12大地震已过去10年,湘理情不但没有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变淡,为何反而会愈加浓烈炽热?

“大灾之后湖南人民给予理县无私的援助,湖南对口援建,不但用力,而且用情、用心,为理县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湘理友情的丰碑,将永远伫立在理县4.6万人民的心上!”理县县委书记依当措动情地说。

灾情即命令,援建为使命

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让人难以忘怀,短短几分钟,山崩地裂,道路损毁,房屋倒塌,通讯中断……四川19个县遭受重创,美丽的巴蜀大地一时满目疮痍。

灾情即命令!党中央一声令下,东中部地区19个省份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迅速启动。

2008年8月28日,省发改委副主任张银桥率领的湖南援建先遣队到达理县。“头顶飞石,脚踩碎石,4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3天,走坏了5个新轮胎。那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危险、最艰难的路!”张银桥回忆。

来不及安顿休整,冒着余震等险情,湖南援建工作队即深入灾区腹地察看灾情。1个月之内,他们跑遍了理县的山山水水,拿出了一份30万字的灾情资料,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民生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理县多山,属典型的干旱河谷气候。13个乡镇百姓生产生活用水都靠高山泉水。地震过后,多处山泉断流,饮水和农田灌溉遭遇困难。

将安全饮水及灌溉工程建设列为理县援建的当务之急。

找水源、架管道、修水池……2009年4月,这项投资4700多万元的民生工程胜利竣工,彻底解决了13个乡镇3.3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3.4万亩农田灌溉难题迎刃而解。

目前,这项民生工程至今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湖南援建的饮水灌溉工程,泉水进村入户,农民生活更加方便了;还改变了农民多年沿袭的生产方式,过去因干旱缺水,只能种些耐旱的土豆、玉米、花椒,现在都改种了甜樱桃、青红脆李、红富士苹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不少村民由此脱贫。”理县农牧水局局长彭措介说。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都排在了援建的首位。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新房,湖南注资1亿多元,建立湖南对口援建理县产业发展基金,帮助8000多户农房毁损户恢复重建。

为让灾区孩子早日告别板房教室,援建工作队加班加点建设新校园。2009年8月,湖南援建的14所学校,全部按照8级抗震9级设防标准,整体交付使用。理县学校面积由援建前3.1万多平方米,扩大到11.7万多平方米。2009年秋季开学第一天,6200多名羌、藏等各族学生,告别板房教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园。

5月9日上午,驱车进入薛城镇。薛城中学隔河相望,十分显眼,在镇上所有建筑中“鹤立鸡群”。

进入校园,操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教室里都配有液晶电视。校长代建武介绍,湖南援建了3栋教学用楼,购买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仅我们学校援建资金就接近4000万元。”

为解决当地百姓看病难题,湖南援建了理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等9所医疗机构;还在县城援建了一所福利中心,集中供养三无人员、五保老人120人,确保了三无人员和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湖南对口援建的理县福利中心。2010年5月开始入住,中心现有75名老年人入住,闲暇之余,老年人们聚在一起,跳起欢乐的锅庄。张建摄

理县山高河深,行路难始终是困扰群众出行和经济发展的难题。地震前,全县仅有1条农村公路实施了硬化。灾后重建,湖南援建工作队先后建成通村硬化公路49条、390公里。目前,理县已村村通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彻底告别了“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

从2008年8月到2010年10月,除了4个月的冰冻期无法施工,湖南援建队在18个月内,共投资逾20亿元,完工交付项目99个,包括医药、学校、道路、水利等,当地生产生活迅速恢复。

“现在我们这里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理县多名接受采访者由衷地感慨。

家园变花园,灾区变景区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是四川当下最热门的两个旅游景点。洋溢着民族风情的古寨,国内外游客摩肩接踵,民宿、餐馆、特产店,家家生意红火。

“还是援建队有眼光,站得高、看得远,当时恢复重建时,就想到了要适应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需要。”理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鹏表示,他当时就在灾后重建指挥部工作,十分清楚援建决策的全过程。

当时有人建议将修建房屋补贴款直接发给百姓,反正都是建房子,百姓自己建,援建队更省事。

但这一方案被否决。

援建队认为,老百姓自己建房,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更重要的是,援建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项使命,灾后重建就不能只着眼于当前,更要看到长远发展,为理县的明天着想!

理县是藏、羌、汉多民族聚居区。神秘美丽的藏寨、羌寨历经千百年风霜,神秘而迷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古迹,也是当地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好、传承好这份文化遗产。

援建方案确定了“承接历史、保护历史”的原则,统一规划,无论是修缮旧房,还是建新屋,都要“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持原貌。

“统一修建不代表不尊重、不考虑老百姓的诉求。”王鹏介绍,“尽最大可能让老百姓参与自己的新居建设。”

桃坪羌寨,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石碉和石楼民居依山而筑,纵横交错的地下水网和户户相连的地上迷宫,被誉为“东方神秘古堡”。

为发展旅游考虑,决定在修缮古寨的同时,在邻近的地方建设一个新羌寨。

“在全国广泛征集了十几个修复设计方案,放在广场上一一展出,由百姓自己投票选出最终方案。”王鹏认为,“事实证明,这不但有助于后期援建工作顺利展开,还能让新居最大限度地接近当地风貌。”

2010年初,占地约120亩的桃坪羌寨新区对外开放。除了新建的109幢建筑物及配套基础设施外,古羌文化演艺中心、王嘉俊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等新的景点,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正是按照这一修复与保护统一的思路,薛城镇筹边楼也迎来了新生。

筹边楼为唐朝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所建。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曾登此楼,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这座楼不但是汉藏民族和平发展的见证,长征期间,又成了红四方面军在薛城的临时指挥部,红军在此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印迹。

5·12大地震,筹边楼受损。为弘扬这一名胜的历史文化价值,援建队请来专家精心规划,将筹边楼打造成一个小巧精致的博物馆:在修缮保护筹边楼主体的同时,添加一个小型广场、一个纪念馆、一条古长廊。

推开后门,便是薛城老街。顺着老街一路往下,来到老城门宁江门,红四方面军在这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宣传标语。

“筹边楼经这样一番保护升级改造,已成为理县又一热门旅游景点。”薛城镇党委书记顺明春说。

传承历史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已成为了理县旅游发展的核心主题。

如今的理县街头干净整洁,民族特色风情浓郁。家园变花园,灾区变景区。理县总人口不到5万,2017年游客数量多达507万人次,全域旅游已真正成为富民兴县产业。

不只是恩人,永远是亲人

房修好了,路修通了,水到户了,按理说援建队大功告成,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2009年初一份调研报告让援建队员们坐不住了:理县九成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心理障碍。有的老人失去了儿女,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家园可以重建,生离死别对灾区人民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灾民如果不能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如何重建家园?

援建队尽管是清一色的汉子,但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是柔情硬汉。

要把理县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必须想办法让他们重振精神!

2009年3月17日,在全国19个对口援建省份中,首个精神家园重建项目在理县启动,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当地开展专业服务。

在理县县城和薛城镇,130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设有音乐治疗室、心脑训练室、个案室、沙盘室、宣泄室等不同功能的治疗室,各种专业治疗仪器一应俱全。仪器背后,还有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等20多套专业软件。工作人员采取安抚、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专业手段,帮助群众走出地震阴影。

藏族姑娘泽仁娜姆家房屋在地震中倒塌。震后,她听力失聪,情绪悲观失望。通过社会服务工作队不懈帮助,泽仁娜姆主动参加羌绣培训,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羌绣专家”。

援建队还组织理县多名干部群众来湖南参观学习,接受心理疏导,一支“治愈心灵”的队伍在理县延续下来。超过百名基层干部和群众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其中有半数还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理县心理疏导模式被其他灾区借鉴。2010年,湖南援建队获得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民族社会工作创新奖”。

投桃报李,当年重建的恩人,今天已变成理县人民的亲人、家人。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张雪辉5月10日跟随援建队回访理县。

“听说离别10年后我要回来,我在理县一起工作过的一位当地同事,在宾馆外等了我一整天。当真正见面时,两人什么话都没说,抱在一起一直哭个不停。”

对于昔日曾在理县土地上洒过汗水和热血的援建者,理县人民更加没有忘记。

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5月14日邵阳救灾志愿者李海军便关闭自家木工店,赶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

冒着余震和一路塌方落石,李海军只身徒步来到理县,支援了杂谷脑、朴头、甘堡、蒲溪,上孟乡、下孟乡和木卡等乡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义务投工投劳,帮助劳动力缺乏的村民搭板房、拆危房、建新房,抢收农作物,无偿帮助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搞公益建设,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两年,与理县灾区干部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称为“铁人”。他的事迹被载入《理县抗震救灾志》。

今年3月21日,李海军在老家帮人建房时,不慎从三楼坠下地面,倒塌的预制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盆骨等处粉碎性骨折、膀胱破裂,等待他的是高额治疗费。

李海军长期参与公益事业,但也是当地的贫困户,家无积蓄。

李海军的不幸遭遇传到了理县。

理县团委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倡议书:“曾经救助过你的铁人,现在需要你的救助!”

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受过他帮助的、听闻过其英雄事迹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短短两天就筹集了16万元。

“援建工作虽然结束了,但跨区域合作、互促发展才刚刚开始。湖南与理县在旅游、现代农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随着交通改善,湘理走动将越来越频繁,湖南与理县的友情将代代传承!”省政府副秘书长、时任湖南对口援建理县工作队队长张银桥说。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吉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