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治定力全面推进法治信访建设

【时间:2019-05-31 11:3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徐善德【字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央提出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立法引导,遵循法治规律,树立法治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为了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必须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推进法治信访建设。

举旗定向,始终保持清醒坚定。如何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工作等重大任务,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依法治国实践,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保障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的灵魂就是依宪治国,就要最大程度体现“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坚决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宪维护公民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

坚定法治信仰,解决“信访不信法”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动有所虑。敬畏是内心的法律约束,戒尺是党纪国法。法治信仰,包含着对法治的理性推崇,寄托着对法治的理性情感。这种推崇和情感,诠释了法治精神的内涵,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法治保障就没有标准和秩序;如果失去法治信仰就失去公平和正义。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纠纷多发,矛盾诉求多元,矛盾主体多样,更加需要以法治为准绳,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回应不同主体的合理诉求。然而实践中“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等问题表明,部分干部群众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坚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唯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才能有效的用好法律手段,充分激化法治力量,真正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明理、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进而使各种利益诉求都依法进行表达、依法得到尊重,各种社会矛盾都依法进行调节,依法得到规范。

坚持底线思维,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底线思维……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加强社情研判,带着感情和责任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必须以攻坚战为抓手,全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要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的途径方法,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践线,汇集民智民力,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让群众依法理性平和地主张自已的权利。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全党做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准备。既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又要避免政冶化陷阱,这样才能更好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强化使命担当,保障良法善治。“四个伟大”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大局,需要党员干部切实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的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保障良法善治。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引领改革发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用法律呵护群众幸福生活。善治是法治的目标。要坚持依法执政,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自觉把党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轨道。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权力“瘦身”,职能“健身”。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推进行政程序法定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维护宪法权威,保障人民权利。

(通讯员 徐善德)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艳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