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书写精准扶贫时代答卷
编者按: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攻坚之战波澜壮阔。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当建首倡之功。近7年艰苦奋战,湖南砥砺前行,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全省747万贫困人口已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至0.36%。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湖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策划报道,全面展示全省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历史担当、巨大成就和典型经验,讲述湖南为兑现庄严承诺交上这份满意时代答卷的生动故事。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习近平
奋力书写精准扶贫时代答卷
历史前行的坐标,总会镌刻伟大历程中的奋进史诗与光辉印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从此,中国扶贫的航船,有了新的方向,进入“精准扶贫”的新时代!
瞄准精准,湖南奋力书写时代答卷。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好路子、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历经7年奋战,湖南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全省747万贫困人口已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36%。
(9月15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梨子寨,雨雾朦胧,苗寨、群山和峡谷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壮美的泼墨山水画。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首席记者郭立亮摄)
今年“十一”假期,花垣县十八洞村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从各地涌来的游客聚集在村口写有“精准扶贫”四个大字的石碑下,拍照留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当时“原汁原味”的十八洞村穷得让人心痛。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产业“空白村”,村里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7个。
如何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召开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牢记嘱托,十八洞村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精准扶贫,必先精准识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2014年初,十八洞村召开村民大会精准识别贫困户,这在当时还是头一遭。
“全村都穷,评谁不评谁有什么标准?”村民大会上,村民意见不统一。“我家里有一台二手微型车,大家不要评我。”村民龙太金主动站起来“让贫”。受龙太金“让贫”启发,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九不评”“七步法”精准识别模式。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3层以上楼房的不评……;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等七步,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村民全都服气。
以“九不评”“七步法”为蓝本,湖南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精准识别方案的省份。
“在贫困识别上,湖南坚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建立扶贫数据共享共用平台,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说,一户家庭成为贫困户,要经过多道“关卡”,而一个村子要被认定为贫困村,也要经过审核、审定、张榜公示等程序。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十八洞村地少,人均仅0.83亩,利用“飞地”模式,十八洞村在相邻的紫霞村建了千亩猕猴桃产业园,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解决了地少的问题。施成富家住宅宽敞,又有人手,办起了“农家乐”。龙先兰年轻,学技术快,引导他外出学习养蜂技术,发展养蜂产业。
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十八洞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实现了向“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现在的十八洞村美得让人心动,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等产业风生水起。2019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9元,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已成为“小康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
除去“软骨”病、苦练“造血”功、打好“组合”拳、走稳“特色”路。精准扶贫,从十八洞村出发,迅速在三湘四水形成波澜壮阔之势。
十八洞村积极探索的精准识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人施策等精准扶贫经验,在湖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大会上推广。
学习借鉴十八洞村经验,三湘大地掀起攻坚浪潮,新化县油溪桥村,永顺县科皮村、高坪村,桑植县红军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脱颖而出,全省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至0.36%。
(9月15日,江永县潇浦镇和兴村电商服务站,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帮助建档立卡户直播带货,将香姜销往全国各地。田如瑞摄)
10月13日,晴。省民政厅驻泸溪县红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江晓军趁着好天气,组织村民抓紧建设风雨桥和休闲观光亭,村里三名贫困群众主动前来帮工。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精准帮扶,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出台《省级领导同志联系指导贫困县脱贫攻坚主要职责》《市县党政正职脱贫攻坚问责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以身作则,带头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走遍了武陵山区、罗霄山区。
以上率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省选派近6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奋战在攻坚一线,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党员干部积极作为,社会各界纷纷参与。
全省6000余家民企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帮扶超90万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省内14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市区)与14个贫困县携手奋进奔小康。去年,湖南发出倡议,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众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
“我要脱贫。”去年,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华南村蒋良辉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脱贫。以前,贫困的帽子,抢着戴;如今,大家争着摘穷帽、奔小康。
(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的苗家姑娘唱着山歌喜采春茶。古丈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14日,记者来到耒阳市沙明村罗五成家的养猪场时,一群小香猪(又称“迷你猪”,属矮小猪种)欢快地从记者身边跑过。靠着养殖香猪,今年,罗五成一家收入已超14万元。
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湖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五个一批”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发展产业拔穷根,湖南深化“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000余个。搬出幸福新生活,全省“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69.4万人已全部入住新居,探索出“楼上生活、楼下生产”“人员下山、产业上山”“进村入社、村社共管”等模式。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购买劳务的方式,选择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贫困学生资助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
今年,湖南再次调整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标准,由去年的3700元/年调整到4000元/年。保障兜底,兜得牢靠。
积极创新,湖南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
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扶贫小额信贷、建立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和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探索出“互联网+监督”模式、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三个落实”动态管理监测平台……
自“精准扶贫”以来,“湖南经验”不断刷屏央媒,获得了全国读者、观众的点赞。
10月15日,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云雾缭绕,660亩白茶苗吮吸着山野灵气,随着秋风摇曳。几年来,湖南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6000个,蹚出产业扶贫新路子。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湖南,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我省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
扶贫小额信贷,“贷”来幸福生活。截至4月底,湖南已累计发放贷款231.44亿元,带动超60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脱贫。
一鼓作气、顽强作战,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拿下最后阵地。湖南正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决心,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