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驱动力”,推动乡村建设蓬勃发展

【时间:2022-05-30 11:0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对如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宜居宜业水平给出了指导性方案。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水平至今仍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决定性指标,如何弥补农村地区因地理区位、发展机遇、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难以避免的建设效能、产业发展以及人才缺乏的短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使乡村建设蓬勃发展呢?答案便是用好三个“驱动力”。

用好“组织”驱动力,党建引领优化组织。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建设不仅需要苦干,还需巧干,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组织效能,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才能使各项工作高效开展。一是需发挥党建监督力,面对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内部可能存在的社会治理乱象及不良风气,以及工作开展时得失利弊的总结,不仅要加强群众的监督,更要畅通党员建言献策的渠道,肯定每一名党员对村庄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带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共同破解建设难题。二是要发挥党建带动力,以村党支部为依托,吸纳热心村民、致富能手和乡贤成立志愿服务队共同参与村庄建设,一方面群策群力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则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吸引调动更多村民关注、支持并最终主动参与村庄建设,提质提效的同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村庄氛围。

用好“产业”驱动力,因地制宜做强产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产业建设固然重要却不能一以贯之,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模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发展不可缺配套条件,故须切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地区目前实际条件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在长远发展目标之下,要有分阶段分区域的发展规划,从盘活地区经济“微循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地理气候条件是农村地区产业建设的先决因素,结合地区的土壤水文、海拔温度等,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先研判再试点,先试点再推广,尊重自然,为产业建设打牢基础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乡村的产业建设面向的是本身有着自身世代沿传生产生活模式的传统村落,在搞产业建设时不仅要有现代的新思维,更要在不断地调研、磨合中,寻找到“新”与“旧”之间的契合点,循循引导,以“旧”传统哺育产业建设的“新”气象,留住乡村的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既建设出留得住“乡愁”的新产业,也有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

用好“人才”驱动力,多措并举荟聚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乡村建设之重点在基层,基层工作之难点在人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基层总是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破解这一难题则要多措并举,在提升对外吸引力的同时,也需向内发力。首先要重视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把好、用好用人关,在知人善任的同时注重培养,在打磨的同时定期予以指导,帮助其及时发现错误并找对解决的方式方法,坚持“培”“用”结合,帮助“学”“用”结合,培养起一批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其次要打造乡村人才互援互助的平台,进一步发掘农村致富能人、种植大户等实用性人才,健全发掘、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除村域内部传帮带以外的,更大范围的以一带多的互援互助模式,从而破解因缺乏吸引力而造成的地区人才缺乏的难题,为乡村建设更好地提供人力保障。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但面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不平衡的现状,其复杂性与困难性也不容小视。我们要用好组织、产业和人才三个“驱动力”,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建设的内生动力,不断消除短板、增强自身竞争力,让农村具备更好地发展和生产条件,使乡村建设得实效,持续蓬勃向前发展。

作者:周旭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蒋玲慧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