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绥宁县把为民办实事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分解目标任务,通过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责任机制、控制工程质量等措施,24个实事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
打牢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把办好为民办实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来切实抓紧抓好,强化工作班子,县委、县政府原来成立的为民办实事领导小组班子稳定不变,继续由县长负总责,常务副县长全面负责,各主要责任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充实为民办实事考核办公室的力量。各级各部门都相应明确了责任领导,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制订《2008年落实为民办实事工作方案》,将指标任务科学地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建立严格的指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与责任主体单位签订为民办实事目标管理责任状;继续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各部门将指标任务及时分解细化,相应地制订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
抓实工作环节。确保为民办实事的圆满完成,资金筹措是关键。因此,该县采取挤、筹、争等多种办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通过财政挤。尽管县级财政十分紧张,但办实事需要县财政配套的,县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进度拨付,全年拨付交通建设资金600万元、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资金433万元、“村村通”建设资金40万元,补助农合资金115.55万元,城镇电子监控建设资金50万元。发动单位筹。各主要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尽可能压缩其它开支,确保自筹部分足额到位,仅通村公路建设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向上争。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带领各项目单位“跑部进厅”,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同时,强化资金监管,精打细算,用好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大力营造工作氛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为民办实事动员大会,各级各部门也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巡回宣传和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全县上下全力参与,齐抓共建,为办实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尽力创优实施环境。打破常规,凡是按程序可以办理的,一律快办、急办;按程序办理有困难的,一律创造条件,变通办理。并坚决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建立落实办实事的“绿色通道”。对牵涉各个责任单位的项目,县委、县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合作。同时,强化服务,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大力兴办好事实事,杜绝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和非法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确保为民办实事工作按时、有序、稳步推进。力求做好“实”字文章。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不允许消极应付,弄虚作假,推诿拖拉。财政局认真调度资金,确保及时到位。县能源局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今年重点培养了技术员20余人,现共有持国家证技术员81人,持省证72人,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派施工员、统一安排灶具等办法,并与建池户签订建池协议400多份,保证所建的每口沼气池都能点火,正常使用。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在通乡通路建设中,该县建立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要求企业加强质量自检的同时,由湖南省交通质量监督邵阳分站、邵阳市路管处、各乡镇村和邵阳市宏腾监理公司分别负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理工作,对所有施工项目的质量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和监理。并坚持监理单位和乡镇监督员落实现场旁站制度,旁站人员对每一个施工作业段实行全过程旁站监督,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每个施工作业段实行全过程守护,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县政府将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的主要指标明确列入了年度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并以责任的形式把就业和再就业任务量化到各级各部门。及时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进行整改,要求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报表重新进行逐一核对,督促社区劳动保障协理人员深入厂矿企业和私营个体户进行调查、核实,确保每一项登记上来的信息准确无误。推行项目公示制。凡是完成的实事项目,都要求各责任单位一律网上进行公示,一一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投资及完成情况、发放名单等详细列出,使群众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