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光有一股蛮劲,就算我再勤劳,技术再过硬,我现在养殖大雁也不可能达到这个规模,产生这么好的效益。”7月8日,城步西岩镇大雁养殖专业户刘盛叶高兴地说,如今,刘盛叶拥有800亩山场和40亩荒山的承租权,30年水库的承包权,以及自建的15亩鱼塘。他养有将近1500只种雁,每年仅灰雁一个品种,就能繁殖到3万只,产值达300万元。
近年来,西岩镇利用地域优势,依靠特色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特色化的新型农业之路,西岩镇日益彰显出独特的活力与魅力。目前,该镇涌现千亩种田大户5户,百亩以上种田大户121户,各类专业养殖户86户,全镇产业发展收入近亿元。
该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西岩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稻田面积5.2万亩,农业人口6.8万人,传统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方式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生产效益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为此,从2008年开始,该镇逐渐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和扶持一批有志于传统耕种业的种植大户,打造成片生产基地。在“企业+基地+农户”的市场模式指导下,该镇“万亩中稻高产示范基地”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每年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不仅产量与质量并进,更为该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到目前,该镇水稻制种由2009年的8个村40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个村12000余亩,按每亩增收500元计算,全镇制种一项每年可为群众带来经济效益600万元。
该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走特色化经营之路。面对山多地广多旱土的实际,该镇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延季蔬菜、规模养殖、葛根、金银花、罗汉果等特色产业,实现了“荒山变绿野,旱土成宝地”。沙井村村支书戴时前是西岩镇葛根生产基地的牵头人,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葛根生产由2008年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亩,遍布沙井、江南、凤凰、太坪、五塘等村,不仅解决了在家部分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每年100万元的增收。养猪能人钟祝光、竹老鼠专家刘助保、菜牛大户肖进庄、综合养殖业主肖宗成等的养殖业均成规模,年产值都在2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