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城步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城步一中体艺馆隆重开幕。 李荣峰 摄影
邵阳新闻在线讯 金秋十月丹桂香,民族齐聚舞翩跹。10月22日晚,可容纳2000余人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体艺馆内座无虚席,该县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此隆重开幕。
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拥有苗、汉、侗、瑶等24个民族,人口27.6万。为了在竞技和拼搏中发展民族体育,在团结和交流中增强民族凝聚力,该县大力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大少数民族运动员培养力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水平逐年提高,创造出许许多多融竞技、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城步苗款”获表演节目银奖;在全国第四届、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城步的“打禾鸡”和“挤油尖”分获表演项目金奖;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步吊龙》,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的大型表演和巡游活动,荣获“第十届中国民族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金奖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打陀螺、抢花炮等民族体育项目名扬全国。
来自全县11个乡镇代表队和县直机关部门组成的6个代表对参加了本届民运会。当晚,364名运动员身着各自的民族盛装,依次列队步入体艺馆。体艺馆内灯火通明、彩旗挥舞,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谊。运动员们将秉承“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于10月23日至25日的赛事中,参与高脚、陀螺、毽球、秋千、蹴球、押加、射弩、板鞋等8大项目的角逐。
欢歌劲舞庆盛世,火树银花不夜天。开幕式后还进行了喜庆、热烈的文艺汇演,《欢乐苗乡》、《快乐苗娃》、《走进新时代》、《苗山月》、《幸福山歌》、《七夕缘》、《欢庆》等充满民族风情的节目,展示了苗乡人热情好客的秉性,再现了城步“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画卷。
竞赛项目简介
一、秋千。俗称荡秋千,在198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比赛只限女子参加,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两种。高度比赛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来计算成绩,触铃比赛以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触铃的次数来计算成绩。比赛设有单人和双人项目。比赛场地为20m×8m,秋千架高12m,起荡台1.3m。单人和双人高度比赛分别有4次和3次试荡机会,铃杆起荡高度均为6m;极限高度:双方人10.5m,单人10m。单人触铃赛的铃杆高度6.3m,双方7.2m;单人或双人触铃比赛均有一次试荡机会时间为10分钟。第八届民运会上,秋千比赛分为55公斤级和55公斤以上两个级别。
二、板鞋竞速。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相传是广西河池地区的瓦氏夫人为抗击倭寇而训练士兵步调一致的练兵方法,后逐步发展为一项民间娱乐体育活动。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上进行,场地线宽5cm,跑道分道宽2.44m至2.50m。比赛板鞋以长为100cm,宽为9cm、厚为3cm的木料制成(以3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5cm的固定护足面皮,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cm,第二块护皮则固定在第一、三两块护皮中间,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未端15cm。在第八届民运会上,限每队男女运动员各3人,竞赛项目分别设有男女各60m、100m、及2×100m混合接力。
三、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从我国古代的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的,流行于满、蒙、回等民族中。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蹴球比赛场地为边长10m的正方形平坦地,所蹴之球为直径10cm的硬塑料球,分红、蓝两色,标有1、2、3、4的数字,1、3号为同一颜色,2、4号为同一颜色。运动员用脚底“蹴球”,击中对方球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4分。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当一方或双方达到40分及以上时,中间休息三分钟后继续比赛,当一方首先达到或超过80分时为获胜。比赛分别设男、女单蹴和双蹴及男女混合双蹴等五个项目。
四、射弩。是一项在我国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地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苗、瑶、傈僳、怒、彝等民族都有使用弩的悠久历史。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上,射弩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射弩比赛分立姿和跪姿两种,均为无依托,以射中的环数计算成绩。比赛使用的弩包括民族标准弩和民族人传统弩比赛场地为室内、室外均可,长不少于30m,宽根据所设靶位数酌定。比赛项目包括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分别为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和个人及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和个人,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均设男子立姿、跪姿和女子立姿、跪姿四个比赛项目。
五、陀螺。又称打陀螺,是彝、壮、佤、瑶、苗等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995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民运会上首次列为比赛项目。陀螺比赛场区为长20m(女子场地长19m),宽15m的长方形,场地四周应有2m以上无障碍区,场地中设旋放区和进攻区,进攻区与旋转区的距离男子为6m,女子为5m。陀螺高10—12cm,重800—900克。比赛分攻方和守方,只计攻方得分。比赛时守方将陀螺用鞭绳缠绕放入旋放区后,攻方抛掷将自己陀螺以击打守方陀螺,若将守方陀螺击出场外或直接打停,则攻方得4分,如击中守方陀螺后双方陀螺均在场内,则按旋转时间长短计分,即攻击方旋转时间长于守方则得3分,
短于守方则计1分,攻守双方旋转时间相等时,攻方计2分。攻守互换6次后,以得分多者为胜。陀螺比赛设男、女团体和男、女个人共四个项目。
六、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在西藏已有百年历史。1999年,在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上的竞赛项目。押加比赛在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长方形,长9米,宽2米。比赛时,由两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对着对方,向自己的前方向奋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本项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押加比赛只设男子项目,按体重分级别参加比赛,设有55公斤级、61公斤级、68公斤级、76公斤级、85公斤级、95公斤级以及95公斤以上级等级别。
七、高脚。俗称“高脚马”,又称“竹马”,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雨天代步、涉水过河的工具。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由于不受场地、季节、人员的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比赛所用器材为竹、木等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向上30至40cm处加制踏蹬。比赛时两脚分别踏在两个竹马的脚蹬上。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分男子组和女子组。竞速是比谁跑得快,可在平地或标准田径场上进行。高脚竞速有男子、女子100m、200m和2×200m接力以及男、女4×100m混合接力等七个项目。对抗,或叫撞架,在规定的场地,运动员骑在竹马上,各自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攻防技巧,将对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脚马,自己仍骑在竹马上为胜利。
八、毽球。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毽球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2个组别,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