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时空阻不断芬芳桃李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有一种记忆使人终生难忘,有一份师恩让人一世珍藏。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现在,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讲台上带给你无数欢笑和感动的老师?离开校园数十年后,你可曾再想看望、问候已白发苍苍的恩师?重温那份难以忘却的师生情?

  4月18日,来自南京、西安的朱士永、石永仕致电《邵阳晚报》,请求记者帮助他们寻找苦寻多年、德高望重的老师姚竹盛,希望通过本报找到姚老师,师生团聚再叙多年桃李情。于是,记者牵线搭桥,一起和他们去寻找、见证这份真挚的、时空阻隔不断的师生情,借此传扬尊师重教的美德。

  “我是姚竹盛老师的学生,我和班上的同学们近30年没他的消息了,我们都十分想念这位德高望重的班主任。”4月18日,在陕西西安工作的石永仕致电本报记者称,他们苦寻了27年的恩师姚竹盛就在邵阳,请求记者帮忙寻找。

  电话那头,石永仕有种难以言说的感慨、激动和兴奋。石永仕说,他曾就读于江西南昌铁路机械学校83级养路机械班,时任班长一职,1986年7月毕业。毕业后,同学们天各一方,分散于江苏、浙江、陕西等全国省市,其中大多数分配在铁路系统工作。虽然离开了校园,同学们仍与班主任姚竹盛保持着通信往来。但没过多久,便失去了联系。他和同学们不曾想,这一失去音信竟是27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四处打听恩师的下落。

  说起恩师姚竹盛,在南京工作的朱士永感慨不已。朱士永回忆说,南昌求学时,他们经历过三个班主任,而第一任班主任姚老师最让他们难忘。姚老师不仅教书有道,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细致的关怀,因此同学们很乐意跟他相处。我们在一起打球、聊学习、谈人生,经常聊到熄灯号响起。有时,同学们还会到他家里蹭饭吃。”在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班连续多次获得校优秀班集体。为了方便同学们拍照留念,姚老师建议他们用学校奖励给班级的奖金购买一台相机。买了那台相机,同学们感到很自豪,那可是我们83级的第一台相机。”朱士永激动地说。

  在朱士永的眼中,班主任姚竹盛是一位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师长,给予学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朱士永说,虽然时隔多年,但那段快乐相处的时光恍如昨日,在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尤其是在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实习的日子,让他终身难忘。实习的头天晚上,由于附近火车经过时发出刺耳的鸣笛声,大伙一宿无法入睡,导致全体同学第二天全都无精打采。随即,他们将此情况反映给姚老师。姚老师“诡异”地说:那我去告诉机车段,要求司机晚上不要鸣笛,让大家今晚睡个好觉。”姚老师,谢谢您,昨晚机车都没叫”、一夜都没吵”、我也没有听到火车叫”。早晨起床后,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听着大家的议论,姚老师早已笑得前仰后合,火车不是没有鸣笛,而是你们太累了,没听到而已。”过了一会,同学们才恍然大悟,相视片刻后,一起放声大笑起来。

  现任职于浙江铁通嘉兴分公司的冯玉华说,姚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懂得如何与她们进行交流。刚入校时,由于对铁路行业缺乏足够了解,她和其他同学一样一度很迷茫。为此,姚老师经常与她们促膝谈心,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提供一些建议。任教前,姚老师曾经在铁路机务段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我们很愿意听他侃侃而谈,他讲的很多东西让我受用一辈子。”冯玉华说。

  寻找恩师的20多年间,全班44名同学们先后加入寻找的队伍,可由于一直没消息,同学们不免有些泄气了。去年10月1日,他们在南京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推杯换盏间,朱士永和石永仕回忆起当年关于姚老师的点点滴滴,心中无限感伤,寻找恩师的火种再次被点燃了。没有找到姚老师,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朱士永说,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如今当年的小伙小姑娘都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生活幸福、事业有成,但对姚老师的挂念却时常萦绕在心头。多年来,他们一直念念不忘姚老师,忘不了老师的好,忘不了老师的情,更忘不了老师严父慈母般的爱。一直以来,他们想跟老师见见面,叙叙旧。

  寻找恩师20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任何线索?石永仕怎么会想到联系上本报记者的呢?请关注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陈贻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