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石世桢)“最要感谢的是姨婆婆,如果没有她,(我)不知道变成么子样子。”1月22日上午,宝庆西路市科协办公楼后面一栋两层三垛老式盒子墙民房内,17岁少年成程由衷感慨。
他尊称邹慕兰为“姨婆婆”,虽然非亲非故。成程一家五口,租住在邹家九年,每年租金2000元,邹只收了头两年。看到这个家庭人多收入少,邹和老伴商议没继续收房租。此外,邹慕兰九年如一日,密切关注着成程的成长。
蜕变:少年在成长
邹问:“钻头钻手掌,冬天水管冲胸口,痛不痛,还记得吗?恨过你爸爸吗?”
成程:“不记得痛了;不过还记得,水管冲胸口后,两个星期讲不了话,连续喝了一个月姜汤,才讲得出话。”
成程:“我记得教训,但我不记仇,爸爸也不容易。”
邹说:“成程了不起,打工回来,完全变了一个人,还给爸爸上交1万块工资。”
2013年上半年,就读市内某技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成程,南下进厂实习。上班规律是日夜轮转,“4个白班——休两天——4个夜班——休2天”,日夜时差转换快,但他很快适应,月工资2700元,月生活费仅200元,4个月的实习期,他存了1万元,并全部交到他父亲手里。
2013年8月底,回到邵阳的成程,第一时间很期待地对邹慕兰说:“姨婆婆,我还要继续读书,但不要爸爸给我交学费了。”邹慕兰对成程的决定很赞赏,很支持,脸上依旧笑开了花。
疏导:及时拉一把
热心的邹慕兰,九年来对成程一家的情况很了解。在成程不足一岁时,其父母离异;他三岁时,父亲再婚,小成程4岁、10岁的同父异母弟妹相继出生。
小时候,成程和奶奶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忙于企业里的驾驶工作,好些年,长达半年没发工资,其父说“我也苦”。小学四年级之前,成程在家外、校外的行动,几乎是放任自流,或用“5毛钱打两天电子游戏”,或和其他孩子结伴惹是生非;在校内,或迟到,或和同学吵闹,常常被老师通知“喊家长”。为此,其父在“内忧外患”的心境下,对他进行“武力镇压”。每一次,邹慕兰总是及时阻止成父动粗,并引导孩子如何改正缺点,第一句话总是慈祥地对成程说:“崽,跟姨婆婆说说你的心里话,看我能不能帮帮你。”
成程十几岁时,在家庭中屡受指责,内心世界难免不消极脆弱。2012年3月的一天,邹慕兰突然听到成程有轻生的念头。她继续用她的“倾听法宝”,充分听取孩子的内心话,同时引导他体谅父母养家糊口的艰辛,一步步把理解和爱的阳光穿透他的心田。
邹慕兰不无惭愧地说:“也是我的条件很一般,要不然我一直想‘带着他’(意为抚养)。”她退休五年来,退休金从刚开始的每月五六百元,涨到目前的每月1200元。其老伴陈亮华2003年与某企业“买断”后,四处打零工。虽然自家紧紧巴巴过日子,但陈亮华一直支持老伴的“热心肠”。当她提出“可不可以不收成程他们的房租”时,陈亮华当即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毫不含糊地同意了。
“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看到出现问题时,旁人应该及时‘拉一把’,要不然孩子容易滑入犯罪的地步。”陈亮华如是说,邹慕兰会心的笑容,绽放在笑容常开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