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病友酗酒入院家庭不和谐 老“调解员”出面化解矛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你见过病房里的调解员吗?这不,4月7日到15日,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中心的一间病房里,就活跃着一名81岁的老调解员。

  病友的妻子感动得流泪

  老“调解员”名叫周裕华,祖籍邵东仙槎桥,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赴绥宁剿匪、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火线入党,是中国人民志愿中有名的“最佳射手”,曾荣获两枚朝鲜军功章;1979年从副团岗位转业至邵阳市环卫处担任主要领导,1993年退休后,与儿女常住北京。

  今年清明期间,周裕华从北京回到邵阳扫墓时,突发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萎缩,于4月7日住进市第二人民医院。住在21床的周老要与病魔作顽强斗争,但22床一对夫妻的表现立刻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

  22床的男病人来自新邵,因为酗酒,导致脑梗塞。但这名50多岁的病人在住院期间,仍然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陪护的妻子一顿暴打。周老看不下去了,每天等这位病友吊完水后,就开始跟他讲自己在枪林弹雨中冲杀的故事。讲着讲着,周老话锋一转:“兄弟啊,我们这一辈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不是给你们用来吵吵闹闹的,是给你们用来幸福生活的。你打老婆不对,听我的话,给你老婆道个歉,而且以后再也不能打老婆了!”周老的话,说得男病友满脸羞愧,但他坚持不向老婆道歉。周老又开导他:“向人道歉,并不意味着你的位置低了,相反,意味着你的位置更高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都向别人道过歉,没有人不敬仰他们。”在周老的反复劝说下,男病友终于鼓起勇气公开向妻子道了歉。淳朴的妻子感动得一把抱着丈夫,痛哭流涕。从此,男病友两口子再也没吵过架了。由于该病友心情舒畅,妻子又护理到位,4月11日,这名病友就康复出院。

  不和谐家庭荡漾欢声笑语

  没想到,来自新邵的病友前脚刚走,后脚又住进来一名来自北塔区的男病友。这位67岁的新病友的情况,几乎与新邵籍病友如出一辙:同样是因酗酒导致脑梗塞,同样具有家庭暴力;所不同的是,这名病友的子女,也常在病房内为家庭琐事发生争执。

  周老又闲不住了,他沿用对待新邵籍病友的办法,先让老两口和解起来,继而提醒老两口,他们的不和谐表现,已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性格。随后,周老又对该病友的子女一一进行谈心,使其子女也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就这样在周老的调解下开始荡漾起欢声笑语。4月15日,周老出院的时候,走到床头反复叮咛北塔区的男病友:“出院以后,再也不能喝酒了啊!再也不能让家庭不团结了啊!”

  周老即使出了院,也依旧不忘两个病友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4月21日上午,得知北塔区的病友也出院家养,他特意给病友打去电话:“兄弟啊,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吧?酒不喝了吧?家庭和睦了吧?”当得到满意的回答时,周老脸上露出打胜仗般的笑容。

  据悉,有着61年党龄的周裕华依托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在北京自主创业的子女的财力,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帮助身边的普通百姓。他有“八十字座右铭”,在其社交圈中广为传颂:“宽容一点,康寿一生;真爱一点,幸福一生;坚强一点,成功一生;艰苦一点,清白一生;谦虚一点,智慧一生;谨慎一点,平安一生;自乐一点,舒适一生;自爱一点,美丽一生;自信一点,勇气一生;自知一点,荣光一生。”

   

  【晚报快评、文正】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责任

  老战士、老党员周裕华用短短一个多星期时间,帮助两户病友家庭走向和谐的事迹,昭示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神圣责任。

  周老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将病房当作群众工作站,把群众的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温暖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假使周老在住院期间,关心的只是自己个人的病情,两户病友的家庭将是怎样一幅场景?

  周老在医院住院期间的每一天,都是往党群、干群血脉中注入新鲜血液的一天。希望无论在什么场所,只要有群众存在,就有党员干部的责任在闪耀光彩。

作者:袁光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