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蚁穴里的白蚁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林森 袁光宇 通讯员 伍军华)雪峰蜜橘曾是北塔区新滩镇办事处江北农场的支柱产业,而如今,橘树在这里已基本销声匿迹。而造成如此后果,很大程度上缘自于蚁害。4月25日下午,居住在江北农场的1000多名居民期盼已久的白蚁歼灭战,正在这里悄然打响。
不期而至的蚁害
江北农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当时的共青团园艺场、五七干校农场、搬运农场整合而成,总面积约1200亩,共有六个专业工区。成立之初的江北农场可说是邵阳的“农业样板”,山坡上的梓树等林木郁郁葱葱,山脚的橘树果实累累,田地里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生机勃勃。
然而,这种美好光景却因一群“不速之客”的到来而彻底打破。1987年,梓树山上的梓树相继枯萎死亡,这只是白蚁侵噬农场的序曲。随后,农场内的白蚁迅速增长,且一直得不到有效防治。白蚁尤其给江北农场的支柱产业雪峰蜜橘带来毁灭性打击,到2000年,全场桔树70%以上死亡。蚁害进一步扩散到其它经济作物身上,土豆、花生、玉米等基本颗粒无收,农场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上百万元。
除了各种植物惨遭侵害,居民们的房屋也饱受啃噬。在一处居民房内,砖混结构里的木料几乎被白蚁吃成齑粉,住房成为危房。“我们这里的白蚁,比沙子还多。晚上丢一片莴笋叶在地上,早晨拎起来那上面就会有几百只白蚁。”该危房的主人说。
刻不容缓的现状
“现在地里面基本不敢种菜,种了也难以有收成。上次他们在屋后边发现了3个白蚁老巢,挖出来的白蚁可以装十多个蛇皮袋。有时白蚁还会飞到屋里来。我们对白蚁想起来就恨,但又没有办法对付它们。”4月25日,64岁的居民陈淑娥提起农场里的白蚁连连摇头。
“江北农场范围内生存的主要是土栖白蚁,它们多在地面下的土中筑巢,每个成熟的蚁巢中至少有上百万只白蚁。”市白蚁防治所高级白蚁防治工杨勇成介绍,“土栖白蚁对树木、农作物的危害最为重大,而雨水充沛、丘陵地带多、温度适宜等因素,都能为白蚁构筑绝佳的生存环境。江北农场之所以蚁患成灾,正是环境特别适宜白蚁生存的缘故。”
步步为营的攻防
从1987至2012年,蚁害一直成为江北农场每位居民心里的“痛”,大家想方设法消灭白蚁,但收效甚微,白蚁问题成为江北农场的“老大难”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一问题终于在2013年出现转机。
2013年1月,北塔区委、区政府开始关注江北农场的蚁害问题,并下拨5万元白蚁防治专项经费;在2013年的北塔区“两会”上,区人大代表罗超军就江北农场白蚁问题向大会做了专题汇报,再次引起北塔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场的白蚁防治经费最终列入该区2014年度的财政预算。
今年4月15日,北塔区农业局与市白蚁防治所签订了白蚁防治合同书,由杨勇成带队对江北农场二、三、四、六重灾工区等进行白蚁防治。根据市白蚁防治所的计划,江北农场的白蚁防治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4月16日至5月15日,重点防治成熟蚁巢,计划投放药包20000包,防治面积约300亩;第二阶段,5月20日至6月19日,防治未成熟蚁巢,防治面积也达300亩。据悉,江北农场的白蚁防治工作将需三年时间才能彻底完成。
满心期待的未来
62岁的郑进良是江北农场四工区的居民,1972年即在该农场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40多个年头。郑进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他指着对面的一处山头说:“以前那片山上都是橘子树,我家里在那有300棵,橘子树旁边还种着茶树。白蚁毁掉了原来的橘树和茶树,现在山上都是野树和野草,地里面连花生、玉米都不敢种了。即使霸蛮要种点什么瓜菜,也得在菜根周围洒上农药,否则别想有收成。”
杨勇成和他的同事们从4月中旬起穿行在江北农场的蚁害重灾区,抓住白蚁要分群的季节习性,通过分群孔利用化学方法灭杀白蚁。听到这一消息,郑进良连声称好:“白蚁毁了江北农场,也毁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如果没有了白蚁,说不定江北农场又会变回从前的菜篮子、果园子!”
图为市白蚁防治站工作人员利用分群孔灭杀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