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六旬老翁乐享“杀猪匠”生活 每月杀猪收入近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 石世桢)6月22日中午,新邵县潭溪镇檀山村五组,65岁的周加强坐在当日的第二个雇主家中,惬意地喝着一杯米酒。这天,他宰了两头猪,按照包宰包卖平均每头150元计算,周加强已净入300元。

  相对木匠、篾匠、桶匠、泥瓦匠等传统行业而言,“杀猪匠”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以前谁家宰猪,都是亲朋好友来帮忙,用不着专门花钱的。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留在农村的壮劳力越来越少,“杀猪匠”也就衍生成农村一种行业。

  “杀猪匠”周加强其实是城里人,17岁时被招工进省路桥公司,1986年发生工伤回到老家檀山村居住,期间一直享受公司的待遇,直到5年前退休。

  “杀猪匠”周加强其实也不是钱不够用才操起屠刀,他三个子女,两个在北京任公务员,一个在上海当白领,就是他自己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1986年回家休养后,逐渐康复的周加强在无所事事之际,经常到食品站去帮表哥杀猪,日久天长,练就了杀猪的好本领。

  衣食无忧的周加强踏上“杀猪匠”生涯是在他60岁那年。同村11组一户人家喂了一头体重近350公斤的大肥猪。户主儿子当时约了六七个好友来帮忙杀猪,谁知折腾了半天,猪没有倒地,小伙子们却累得不行了。在一旁看热闹的周加强一挽袖子,叫声“我来”,左手提一把带绳的钩子,右手持一把屠刀,疾步走近大肥猪,用钩子钩住猪嘴,狠命一提,浅浅露出猪喉,一刀下去,那猪血一喷丈把高,猪也就慢慢没了声息。只这一回,周加强是“神刀”的消息便传遍了十里八乡。此后人们需要杀猪,大多点名要请周加强来。

  也许是周加强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都不错的缘故吧,他当“杀猪匠”的一系列表现让他在老百姓心中越来越吃香:每次杀完猪雇主招待他时,他从不抽烟,也不大口吃肉,专挑小菜吃,最多只喝二三两米酒;碰到家庭困难的雇主,他常常免费或者象征性收取一点费用;有时雇主为了赶时间,经常在他清早杀过一头猪后,又马不停蹄拽着他去杀另外一头,因此他常常需要饿着肚子干活,可他从无怨言。像6月22日这天在五组村民石益梅家,他就没吃早餐,直到下午快一点才吃上中饭。

  手艺好,人也好,“杀猪匠”周加强在以潭溪为中心的方圆百里火了。他杀猪不光杀出了潭溪,还杀到了涟源和冷水江。“我每年杀猪不低于400头。有时过年的时候,一天杀10多头是常事。”周加强说。可能是杀生杀得太多的原因吧,周加强是当地唯一的一个火葬提倡者:“人死了,还要占块地干什么?我死了,火化,还要把骨灰撒到河里。”

  65岁的周加强年纪毕竟不小了,杀猪又是重体力活,他看上去弯腰驼背,胡子拉碴,比实际年龄略显苍老。问起他何时结束“杀猪匠”生活,他回答:“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杀猪,政府主张的集中屠宰在偏僻农村又难做到。我杀猪恐怕要杀到70岁!”

作者:记者 袁光宇 石世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