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机耕道修好硬化路却盼了多年 一条毛马路为难村民追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肖燕 袁进田 通讯员 张伟赞 实习生 谭娜)8月11日下午4时许,隆回县七江镇贺家村8组的山坡上,秋风伴着阵雨,在满山之间肆掠,93岁的黄右姑站在自家房屋的墙边,感觉特别冷,她望着眼前那条满是泥泞长满茅草的机耕道,有些无奈,“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看到这条机耕道能硬化好,子孙后代再也不要如此艰难地出行。”

  其实,黄右姑的愿望,也是贺家村五、六、七、八四个村民小组409人的共同愿望。“自从11年前修好机耕道后,我们就天天盼望着这条路硬化。”当天下午,说起这条路,这些身处大山之上的村民们一语哽咽。

  机耕道修好了,硬化路却盼了多年

  去七江镇贺家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市区驱车往西一个小时至隆回,再从隆回往北行驶一个小时后至荷田,然后翻山越岭,于山间蜿蜒又一个小时,才来到七江镇新元村1组附近。至此停车,前往贺家村五、六、七、八组,有一条破烂的机耕道,小车再也无法前行。于是,我们改为步行,沿着机耕道向前,然而,即便是步行,也得时刻提防马路中央的大坑。4.5公里的上山机耕路,我们整整走了近一个小时。

  村民介绍,该村五、六、七、八四个村民小组共有近80户人家,计409人。此四个村民小组地处七江最偏远的雷婆岭下,山高路陡弯多,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县、全乡的水平。交通尤其不便,长期以来,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多靠肩扛手提。

  “修路,是我们祖辈们的共同心愿。”终于,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四个组的村民齐心协力筹资筹劳,排除万难,在崇山峻岭之间拉通了4.5公里的机耕道。机耕道土质疏松,弯多路陡、一遇大雨冲刷,垮塌地段多,车辆根本无法通车。目前,这一条路形同虚设。多年来,硬化好这条马路,又成了村民们新的梦想。

  四大难题困扰,雷婆岭村民深感痛心

  由于路面未硬化,如今,以上四个组的不少孩子们,只能每天早上五六时就起床,在大人的护送下,穿越崎岖的山路,步行一两个小时赶到最近的小学读书。遇到雨雪天,更是要面临泥泞路滑的危险。“不送他们去就心里不安,怕出意外,送了他们,每天来回在路上就要花四个小时左右,太浪费时间了。”村民们说,此为一难。

  “嫁到雷婆岭,你怕是蛇往死眼里钻。”这是雷婆岭山下村民撂给来此处相亲的姑娘的一句话。村民胡祥人还不错(化名),且有门手艺,但相亲对象到其家来过一次后,就再也不肯来了。身处大山的贺家村的男人其实很不错,大都踏实肯干。然而,据村民初步统计,贺家村8组不到一百人,但30岁至50岁之间的单身汉就多达16个。此为二难。

  说起这条路,93岁的村民黄右姑亦是感慨万千。几天前,她突然头痛且发高烧,家人见状,急忙打电话请最近的赤脚医生前来诊治,但对方就是不肯来。为何?原因是路况太差,车子来不了,走路太累。无奈之下,其女婿马远从只好背着她下山,步行了2个多小时,才抵达诊所。

  就医难,并不是黄右姑一个人的无奈。8月8日,一位60多岁的村民在家砌房子时,不慎从楼上摔下来。但120急救车根本无法上来,只能在山下等,村民只好将伤者放到凉席上,花了近两个小时,小心翼翼地将他抬下山去。

  贺家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横在村民心头的大难题。实际上,此处虽然偏远,但自然资源丰富,如上好的山泉水和花岗岩石头等。可苦于交通不便,资源无法开发利用。

  不管困难多大,也要修路

  “虽然我目前住在城里,孩子们都也在外地发展,但总有一天我会回来住,毕竟这里是我的根。”村民魏吉春说。

  村民说,这是一条连接美好生活的道路,更是致富之路,承载的着几百村民几代人的美好愿望。在修机耕道时,村民魏吉春就已个人垫资5万元,为了硬化该路,他更是四处操劳。

  据统计,自新元村1组分路至雷婆岭(贺家村8组)全程共计4.5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单价共需资金102.5万元。如果四个村民小组人均筹资1000元,除去部分无法承担者,还存在近70万元的实际资金缺口。对于山区的村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村民们的决心很坚定,“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硬化这条路,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我们支持。”

作者:肖燕 袁进田 张伟赞 谭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