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晶凌微信公众平台日访问量超万人 趣味性服务信息受欢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李逢源)几乎每天,32岁的谢冰在工作之余,总会花两三个小时编辑他的微信公众号。“如果一天不更新,访问量就只有三千了。”为了维系粉丝们的热情,谢冰不敢怠慢。

  与他的本名相比,邵阳人或许更清楚他的另一个名字——晶凌。尽管公众号开通不到半年,截至8月12日,他的订阅量已有3286人,平均每天增长十余人。而每天的访问人数,几乎都保持在一万以上。“在邵阳的微信公众号里,我的访问量应该是第一的。”谢冰自信地说。

  8月7日,网信办发布了“微信十条”,对公众账号管理收紧,不过这一切对谢冰来说,几乎没什么特别影响,他依然每天在公众号中,挑好看好玩的段子,与粉丝们分享。 

  “时政新闻不好看”

  在“微信十条”规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条:非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谢冰虽然在媒体从事广告制作工作,但他的公众号却是个人的。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他日后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了。但对此,谢冰并不以为然。

  “我大概有一个月没转载过时政新闻了,时政新闻的点击率也比较低。”谢冰说着,用百度搜索了一下邵阳,出来的时政新闻,主要是些领导活动的稿子。“这些很少有人看,相反,趣味性的、服务类的信息,关注程度更高。”谢冰表示,自己转载的内容,至少要引发自己的兴趣,才能提高点击率。至于“后台实名”原则,谢冰也早就做到了。当初申请公众号时,他便提供了真实姓名,凭借身份证,通过了腾讯后台的实名认证。

  对待信息更审慎

  “微信十条”的出台,主要针对谣言。谢冰称,自己也曾在公众号中转发了一条“假新闻”。原来,7月4日,谢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市中心医院,一土豪患者因绝望当众撒钱”的帖子,顿觉新奇,便来不及查证,迅速将其转发在公众号上。结果十多分钟后,他才得知,这则消息的发生地并不在“市中心医院”,而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好在,这张帖子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点击率也不高,底下的网友评论,也是指正了他的错误。

  此次的教训,谢冰对于信息处理审慎了许多,并不一味求新求快。不久后,有网友向谢冰爆料:大祥区邵府街发生火灾,并给他传来了照片。但仅仅通过照片,只能看出有火灾,无法判断具体发生地,谢冰询问了家住邵府街的同事,结果同事说“没听说过这回事”,最后谢冰决定不发。虽然事后,这件事证明是真实的,但谢冰也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长期在媒体工作,也让谢冰拥有了一定媒介素养,“遇到一件事,不可能只听信一方观点”。他有时还会收到网友爆料,诸如“城管打人”、“110打人”之类的消息,配以言辞激烈的文字,并附带颇具震撼力的图片。但谢冰觉得,自己没到现场,不了解真实情况,也不能贸然转发。“有可能只是警察正当防卫,围观群众乘机起哄呢?”对于自己目睹的突发事件,他也只是陈述事件本身,并不发表议论。对于转载的文章,则一定会注明出处。

  “图片控”与“标题党”

  虽然在晶凌公众平台中,大量文章是转自其他媒体,但其中点击率最高的帖子,却来自他的原创:《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邵阳》。其中的文字,谢冰借鉴了描述其他城市的形式,但里面关于邵阳的31张绚烂图片,全是谢冰亲手拍摄。此贴刚一发布,一周内便有六万阅读量,分享六千余次,目前仍在不断增加中。“保守估计阅读量超过十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邵阳人,谢冰对家乡有着特别的眷恋。大学毕业后,他在东莞工作了大半年,但最终决定回家,如今一待就是十年。此贴也引发了海内外邵阳人的思乡之情,不少海外邵阳游子都加以转载。一位在广州的邵阳商人,也特地给谢冰留言询问,邵阳有没有好一点的项目,希望能回家发展。此外,由于酷爱摄影和旅游,谢冰每次旅行归来,也会发布旅行攻略,提供自己的路线图,附上一路拍摄的优美风景,供大家参考。此类帖子也能引发广泛阅读和分享。

  对于转载的文章,谢冰同样会认真编辑。为了提升点击率,加之新媒体特性使然,谢冰并不掩饰,自己也是一枚“标题党”。传统媒体的标题,通常冲击力不够,谢冰就会将它变得惹人注目;而网络言论标题过于激烈,谢冰则会使它稍加缓和。虽然一个香艳刺激的标题,对提升点击率有极大帮助,但谢冰也有自己的原则,即标题不能与内容相违背。如果遇上纯文字的好帖,他也会在网上搜索相关图片,做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作者:李逢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