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阮霞(左二)和义工们从隆回出发。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林森)741公里,是地图上隆回县到鲁甸县的直线距离。
8月8日,震后的鲁甸山区,满山的花椒正青待红,29岁的黄阮霞和同伴肖君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奔波,抵达鲁甸县龙头山镇,开始了她们的震区志愿者生活。
“红亮的心”由来已久
黄阮霞是土生土长的隆回人,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选聘到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里,任职3年的黄阮霞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150多万元,改变了村民出行难、喝水难、生产难等“老大难”,并且自掏腰包四处学技术,通过发展规模种植业带领众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如今,已担任架枧村支部书记的黄阮霞在工作上做得红红火火,但与此同时,她也有一颗红亮的“公益心”。在天津上大学时,黄阮霞就是学校里的“公益达人”,参加过公益社团和组织,践行过许多公益活动。工作以后,黄阮霞也一直为隆回县没有专门的义工组织而觉得遗憾。2013年,建立隆回县义工联合会的想法在黄阮霞心里萌发,近一年来,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忙碌义工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在她的努力之下,隆回当地一批有志于公益的爱心人士凝聚在一起,隆回义工联合会应运而生。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昭通山区受灾严重,这个消息一下子击中了黄阮霞的心。“一定要为震区的人们做些什么。”抱着这样的想法,黄阮霞与隆回义工联合会的伙伴们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震区的灾民们筹集必备的物资。经过两天的努力,他们一共募集了两卡车的衣物、生活用品和药品。
当得知鲁甸县妇联在网上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黄阮霞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报了名。“我本科学的是体育专业,研究生读的心理学,在体能和心理素质上都没有问题,我一定能够吃得了这份苦。”黄阮霞诚恳地为自己争取到了志愿者名额。
8月7日上午,黄阮霞和隆回当地的一些义工伙伴载着募集到的救灾物资,风驰电掣地赶往云南。然而,运送物资的车辆在半路不争气地抛锚了。但救灾的事情一刻也不能耽搁,于是黄阮霞和义工肖君决定打头阵,先行赶赴灾区,救灾物资稍后再由其他伙伴想办法运达。
陪孩子们度过艰难时刻
尽管出发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震区的情况,但当倒了8趟车,终于赶到鲁甸县龙头山镇的时候,黄阮霞还是被眼前满目疮痍的场面震撼了。一座连一座的山好像没有尽头,起起伏伏的道路也给救援带来了难度。
最让黄阮霞难过的是,在到龙头山镇后,她观察到在灾中的余震阶段以及灾后的重建阶段,都会有许许多多孩子因为在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心理治疗,甚至连基本关注都得不到的情况下而受到伤害。尽管他们幸运地躲过了地震带来的肉体创伤,但是亲眼目睹家园被毁、亲人离世,这些孩子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一个叫唐晓娜的小女孩是黄阮霞的重点关注对象。5岁的她在地震前活泼开朗,但震后却一直不肯开口说一句话,碰到一点点余震就会大哭。黄阮霞每天都会几次来到唐晓娜的帐篷,给她买来棒棒糖等小礼物,陪她谈心说话,辅导她做功课,慢慢地笑容重新回到了小家伙的脸上。
在龙头山镇,黄阮霞每天的生活都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她穿梭在一个个救助点之间,走进一间间帐篷,去安抚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做好灾后的心理干预和建设。黄阮霞说,“经过这两天的摸底,我们志愿者打算在营盘村营长坡社建立一所简易的帐篷学校,集中孩子们辅导功课和进行灾后心理疏导,以便他们尽快走出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期待您的爱心不缺席
地震过后,许多民房及学校都相继倒塌,家长在这个特殊时期都忙于建设房屋等为解决各种生存问题的紧急事项,基本无暇照管孩子。每天余震不断,时不时会感觉到脚底在颤动,黄阮霞和志愿者们觉得建立帐篷学校的事情必须立即提上日程。筹划中的帐篷学校汇集了来自各地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及幼师,都受过抗震紧急培训,在带领孩子学习各种科目、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更是对孩子们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帐篷学校的建立需要更多人伸出援手,这样才能正常维持和运转下去。”黄阮霞呼吁,期待更多的有爱之士关心和帮助震区的孩子们度过难关。
物资需求:帐篷若干(急需,大小皆可)、夏秋两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尺码衣服(考虑到灾区孩子们的心理和自尊,最好是新衣服)、各种尺码的童鞋、书包、大米、食用油、调味品等。
志愿者师资需求:若干后勤人员、若干授课老师(以心理辅导、国学、体育老师为主,同样十分欢迎其他学科的老师加入)
地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镇
主办单位:隆回县义工联合会
灾区联络人:黄阮霞15679391261。
(特别鸣谢黄阮霞和志愿者从震区发回的第一手图片)
志愿者摸底震区孩子的情况。
昭通山区在震后行路难。
黄阮霞辅导的小女孩露出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