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八月天气悄然转凉高温经济不再景气 静候天凉好个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灯初上的江北夜宵市场,即便天气微凉,依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李逢源)尽管三伏天才刚刚过去,但飘忽的细雨,已让人感觉到微凉的秋意。走在热闹的红旗路上,秋装悄然上新,夏装则启动了疯狂打折模式。在冰激凌自营市场,前两天顾客还络绎不绝,转瞬间已然门可罗雀。杂货铺里刚进货不久的电风扇,也逐渐少人问津,店老板正准备订购取暖器。季节的风云变幻,温度的波动起伏,不仅是引导生活的指南针,更是日常经济的风向标。在微凉的8月里,有人欢喜,也有人无奈着。

  夜宵市场:华灯初上,热情不减

  8月中旬的资江北路,待到华灯初上时,依旧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即便微微凉风不时拂面,也掩盖不了这片夜宵摊的热情。三五成群的人们纷至沓来,拣好位置坐下,通常点上小龙虾和香辣蟹,加上几个小菜,更不忘来上几瓶啤酒。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举杯邀明月,让迷人的夜色更为沉醉。

  “一般来说,气温高的时候生意更好些,但这几天生意也很好。”46岁的刘美英,是一家夜宵店的老板。她此刻正笑容满面,欢喜地迎接顾客光临。人多的时候,她还要负责点菜和结账。店内的三个厨师,则不断舞动着锅铲,锅下火苗欢腾,爆炒、煎炸、油焖,几乎一刻都停不下来。

  夜宵的旺季,从清明节开始,一直要到十月后。旺季赚钱,淡季生活,已成了刘美英的生活规律。做了十余年的夜宵生意,刘美英一天的生活,往往始于中午12时。夜宵店内的生意,从下午17时开始,通常要到凌晨二三时才能收工。“有时候忙,忙得脚疼。”刘美英笑着说。她更喜欢能够赚钱的状态。到了淡季,她则会选择抽点时间出门旅游。

  冰淇淋店:盛时喧嚣,凉极惨淡

  与夜宵市场相比,盛夏专属的冰淇淋,则对气温的变化更为敏感。“天气凉了,记得不要吃冰淇淋哦,不然会感冒的。”临出门前,叶女士不忘叮嘱6岁的儿子。对冰淇淋自营市场而言,既能在高温时节赚得盆满钵满,又要承受承受气温回落后的无人问津。

  在红旗路一家冰淇淋自营店中,遇上晴好天气,几乎每三五分钟,便会顾客上门;而一旦阴雨绵绵,即便门前贴上了部分品牌“买一送一”、“买四送二”等促销标签,客人却仍旧寥寥。偶尔有行人向店内张望,但马上便被同伴劝住了:“这种天气,还是别吃了。”

  与去年同期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相比,今年的夏天高温显得格外短暂。老家隆回的黄红金,今年也在江北开了一家冰激凌专卖店,但在气温回落的几天中,店内干脆关门了。和冰淇淋一样,冰激凌自营店租用的门面也是季节性的。通常3到9月卖冰淇淋,其余时间则卖取暖器。这是黄红金第一次尝试专卖冰淇淋,到冬天的时候,她还没想好做什么生意,“可能会回老家带小孩吧。”

  杂货铺:夏货渐隐,冬品欲上

  如今45岁的谭光华,20年前便在市区大安街租了间门面,专卖锅碗瓢盆等各类日用品。为了增加销售额,自然也会在恰当的时节,贩卖季节性商品。通常,夏日主打电风扇和凉席,冬天则卖电烤箱和电热毯等等。

  最近几天,天气转凉,谭光华将原本放在门口的电风扇移到了店铺内侧。另一旁,仍旧摆放着不少凉席,虽不时有人来看看,但买的人也少。“现在买凉席的,也主要是买沙发席,买凉席的很少。”谭光华介绍。

  据谭光华回忆,“前年的生意是最好的。”而去年,虽然夏季持续高温,但由于市区的“限摩限电”,店内的主要客源——农民,来城里的也少了许多。但即便如此,去年夏季的生意也比今年同期好上不少。“往年都进了五六批货,共一万多块钱,但今年只进了三批货,只有七八千。”谭光华的妻子表示。如若商品出现积压,夫妻俩也不担心,将它们小心收藏好,待到来年再卖。他们正盘算着:“8月底该进取暖器了,有些老人怕冷,买的也比较早。”

  时装店:秋装抢新,夏装折旧  

  电器或许不会过时,一年后仍能以原价销售,然而作为快销品的时装,却有着保质期。走在市区红旗路、东风路上,不少时装店纷纷挂出了“秋装上新”的招牌,与之相对应的,是夏装的疯狂打折模式:“全场一折起”、“全场2.9折起”之类的标语屡见不鲜。24岁的唐静开始纠结,一个月前刚买的正价无袖连衣裙,现在六折价出售。

  对红旗路的一家品牌时装店而言,往年此刻仍是夏装热销,但最近,前来购买秋衣的顾客,明显比买夏装的多出不少。半小时内,上门的顾客几乎都在挑选、试穿秋装款式,夏装虽然全场打7.9折,前来问津者却寥寥。

  “我们的秋装都上到第三波了。”店长李女士说。其中第一波秋装,仍是短袖,只不过面料比夏装稍厚。到了第三波,开始有中袖了。由于是品牌连锁店,具体何时换季上新,都是根据公司安排。对该品牌而言,今年秋装的款式,都是去年早就定好的。

  毛线店:静候天凉好个秋

  时装店的客源,主打都市时尚白领,而宝庆西路的毛线店,顾客则多为城郊中老年人。作为毛线店老板,46岁的高海华,几乎整个夏天都在清闲状态下度过。“夏天店内基本没生意。”老板娘一边感叹,一边和朋友一道,打着手中的毛线。她们此刻打的,是给小孩子穿的毛线鞋,夏秋天也用得上。有时候,也会将冬用的毛衣、围巾等,提前置备好。

  与日用杂货铺不同,专属冬天的毛线店,并没有明显的夏季产品销售。高海华过去曾卖过丝光棉、冰丝、以及凉席等,后来觉得生意难做,渐渐地也不卖了。现在,夏天主要卖些棉纱,买的也是些大妈们,用来给孙辈们做衣服。但销售量也相对较少。

  能赚钱令人欢愉,但做了20多年毛线生意的高海华也逐渐觉得,即便是闲着,也有闲着的乐趣。冬季的午夜零时,纺织机器还在轰轰作响,长期的早出晚归,也让身体有些吃不消。而此刻,18时就可以准时下班了。高海华正好可以抽时间来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待到9月后,又准备迎接生意旺季了。

随着天气渐凉,秋装陆续上新,占据了时装主导市场。

杂货店店主谭老板在清点凉席。

作者:李逢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