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40多年历史的村小撤校6年后 村民呼唤其能合理“回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楼的教室里已经堆满了柴禾。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林森)对90后的邓海源来说,村上的田庄小学承载了他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和小伙伴们在校园里嬉戏打闹、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而被老师罚站、早自习的教室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然而,这历历在目的一切光景如今只能存活在他的记忆中,田庄小学如今成为“荒园”。

  “人去楼空”的没落

  邵阳县黄荆乡因缺水干燥、自然生态差广为人知。这里,石漠化严重,很多土地成“不毛之地”。

  田庄村处在黄荆岭的制高点。在这个有2000多人口的行政村里,田庄小学曾是有些神圣的存在。对很多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用功读书就能跳进龙门”的山里孩子而言,这个村小是他们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学校有小学六个年级加一个学前班,在最鼎盛时期,全校有师生员工近400人。

  8月14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田庄小学却是另一幅衰败的景象。学校的两座教学楼已经荒废,楼前杂草丛生,窗棱升满铁锈,窗户玻璃很多“不翼而飞”。一座教学楼在楼梯口处的铁门装了一把大锁,透过窗户望进去,一楼教室已经成为柴房,里面堆满了柴禾。昔日的操场杂草已经没到了膝盖处,只剩下两个篮球架孤独地立着。

  “村小合并”的忧伤

  “村村有小学,户户有学童”曾是农村人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村小已经不能满足提供优质义务教育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我国逐渐实行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撤点并校”教育改革。

  2008年,综合各种因素,黄荆岭上的田庄小学也被纳入“撤点并校”的范畴。这所在上世纪70年代就存在的村小结束了它的使命,原先在田庄小学上学的孩子都要去附近的白马乡上学。

  除却多年累积的感情因素,田庄村的村民对田庄小学的撤校依旧表达了惋惜和痛心。黄荆岭上的路不好走,之前没有校车的时候娃娃们要结群结队,走好远的山路去上学。现在尽管有了统一接送的校车,可校车接送的开支对村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由衷地怀念家门口的这座有年代感的村小。

  村小能否合理“回归”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村里对这所已经荒了好几年的学校也在想办法。其中一座教学楼的二楼已经由村里争取资金,打算建成村级活动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装修工作,将闲置的两间屋子利用起来。更多村民流露了想要田庄小学部分“回归”的愿望。

  “国家的政策我们也很支持和理解,但是政府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村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村里要上学的娃确实不少,光我家附近的两个村民小组,上学前班的就有七八个人;另一方面,这些很小的孩子每天坐校车去较远的地方上学,家长花了坐车的钱也不放心。”村民邓路生建议,田庄小学的教学楼主体保存得还算完好,村里上低年级的娃娃又多,能不能考虑一下安排老师在田庄小学开设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让孩子大一点以后再去更远的白马上学。 

  记者手记:

  对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乡村启蒙教育是他们永恒的记忆。然而,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人向城镇迁徙,这也使得原本“一村一校”的局面很难维系,“村小合并”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也需要因地制宜,比如田庄小学这种生源充足、校舍基本完好的情况,能否考虑一下众多村民的共同心声,让低年级的班级重回家门口的村小呢?

作者:林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