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邵阳市各乡镇昔日中秋节大起底 各种味道埋藏在心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如今,中秋除了“团圆”依然深深吸引着大家外,其他元素正离人们渐行渐远。然而,那些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心里,依然埋藏着挥之不去的中秋记忆。 

  城步:那野趣那油茶那山歌

  杨平是一位靠读书冲出农村进入县城工作的中年汉子。目前年近五旬的他,提起儿时的中秋,嘴角荡漾着一股甜蜜。

  杨平的儿时,很少有月饼吃,有时就是一锅芋头、一锅红薯,权当月饼。但吃完真真假假的“月饼”之后的玩闹,让他终生难忘。

  月亮升上天空了,晚饭也往往吃完了。村里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叫一声:“呦呵,偷黄瓜和甜高粱去!”孩子们便满山、满地、满田野跑,见了黄瓜和甜高粱就下手,有时也偷些别的迟熟瓜果,主人不会骂。即使骂也是装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健康平安地成长。

  城步中秋偷黄瓜和甜高粱这个游戏,跟许多地方大年三十偷菜心的风俗一样,有野趣,更有人情味。

  然而,最让杨平心尖尖痒的,是中秋节全村人围在禾场上打油茶、对山歌。在露天里,篝火烧起来,油茶打起来,有情男女的山歌唱起来:

  打起油茶唱起歌,

  阿哥阿妹庆中秋。

  你有情来我有意,

  月光下面甜蜜蜜。

  歌声里,“偷”东西回来的孩子会将战利品分给大人共享。有的孩子还会围着篝火,烤毛栗和板栗。栗子特有的清香,和着歌声飘向九重寰宇之外的月亮。 

  绥宁新宁:那风味独特的“月饼”

  谢定华也是一位通过读书进入邵阳市区工作的人。在他记忆里,儿时绥宁的中秋跟城步一样,也有油茶和山歌,可最让他回味无穷的,是那用于代替月饼的各色“豆子糖”。

  改革开放以前的绥宁,中秋吃得上月饼的是极少数。怎么办?智慧的绥宁人发明了“豆子糖”。

  中秋之时,大地一般已经丰收。绥宁人喜欢用黄豆、花生,有时也用红豆、绿豆,或将几种豆子掺在一起,先炒熟,再放红糖或白糖,如同现在做拔丝。待糖类熔化将豆子团团裹住后,及时捞出,趁热做成圆圆的团子,冷却之后即是别有风味的“月饼”。

  最有意趣的场景,是中秋赏月之时,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换各自的“月饼”。许多孩子在这种交换中逐渐长大,有的成为终生莫逆的朋友;有的成为白头偕老的夫妻。

  在与绥宁有一县(市)之隔的新宁,也存在这种独特的“月光糕点”。新宁人善于用花生、腊肉和红糖一起制作圆圆的、扁扁的“油豆糖饼”,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比普通的月饼好吃多了。 

  隆回:那无边无际的“疯狂”

  来自隆回小沙江的肖燕是新闻界人士,在他的记忆里,中秋最难忘的是孩子们那无边无际的疯狂。

  中秋吃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月上柳梢头”后,全村的孩子几乎全聚集到一起,他们跟城步的孩子一样,去偷人家的黄豆吃。吃完烤熟的黄豆,下一个节目就是漫山毫无目的地疯跑:摘野果、捉迷藏、爬树比赛。大家累了歇一会,歇一会又跑。直到山谷沟壑间响起父母的急切唤儿声,伙伴们才依依惜别走回各自家中,但在梦中,孩子们脑海里依然是没完没了的奔跑、跳跃。 

  洞口:那对月光菩萨的崇敬

  在洞口县机关干部肖晓峰心中,老家月溪乡过中秋最隆重的是对月光菩萨的崇敬。

  月溪地处偏僻,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多少个夜晚,是月光照着耕夫和游子夜归;又有多少个夜晚,是月光亲吻大地,照着人们将重病的亲人送往山外急诊。月光崇拜也许由此产生。

  敬月光菩萨的时候,可以用三牲,也可以只用月饼或月饼的代替物,但香烛还是必要的。香烛点燃后,全家人要向月光菩萨作揖,有时也要求跪拜。敬奉的同时,户主要向月光菩萨许愿,许愿的内容一般是祈求月光菩萨多钻出云层,照亮大地,方便人间生产、生活。

  在我市其他许多地方,虽然不一定要在中秋敬月光菩萨,但对月亮的崇拜普遍存在。比如我市各地一般忌讳小孩用手指月亮。指了怎么挽救?捡一根枯草藏到身后,悄悄折断,这样就求得了月光菩萨的谅解,睡觉的时候月光菩萨就不会偷偷来割耳朵了。 

  其他县市区:杀猪杀腰各有各招

  据从武冈走出来的人介绍,武冈市人文荟萃之地,但同时与邵阳市西部诸县相邻,因此其中秋风俗有传统汉族的一面,又有少数民族风俗的一面;邵阳县和新邵县的人则介绍,他们儿时过中秋的乐趣之一,是与家人或小伙伴共同分享一个月饼。

  市属三区和邵东县的人则回忆,中秋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是干塘。市区和邵东一带的人素来爱吃鱼,干塘也就成为中秋的一大风景。当日凌晨起,生产队干部组织放塘;然后是有组织的捉鱼,再后来是无组织的捉野鱼。捉野鱼时最有趣。一般是孩子们赤脚下塘,慌不择路争抢剩下的毛毛鱼。但有时,运气好的孩子会从泥浆里翻出一条一两斤重的鲤鱼或半斤重的鲫鱼,有时还会有脚鱼。每当这样的意外发生,就会引起大家一阵惊呼和艳羡。

  “那时中秋每家虽然可以从集体分到一点鱼,可是没有油炒。最困难的人家,往往是用棉花从邻居家的油罐里沾一下,再到自家锅里刷一下,就算放好油了。这样煮出来的鱼,真的吃不得。”老家在蔡锷乡的退休教师杨素娥说。

作者:袁光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