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石世桢)9月3日,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强强联合”,相约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韩家铺村测产。
接受测产的是“粉垄超级杂交稻攻关亩产1000公斤示范项目”,示范面积100亩。
9月3日下午3时,课题实施组专家白德朗、陈烈臣(新邵籍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韦本辉(广西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及三位助手,“悄悄”进入实验稻田开展工作。不扰官,不扰民,陪同人员只有两人:市农科所驻乡科技特派员曾文伟、羊古坳乡农技站副站长龚正时。记者受邀跟班采访。
这次测产抽样的关键词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量。
稻杆高约一米三四,稻田已无水,稻泥略软可踩,两个测产组成员跻身稻田“深处”,区分粉垄、传统耕作两类稻田,分别整排、整蔸地核实记录每蔸的稻穗数目,然后分别取样核实每穗的谷粒数目以及每千粒稻谷的重量。
此项抽样过程,需要循环往复进行,费时约3个半小时。
最后,通过“千粒重”的测算,专家组得出“粉垄稻田”的理论亩产:1065.67公斤。实验区(或同丘)传统耕作稻田的理论亩产:882公斤。两比增产20.6%。
此项结论,令羊古坳乡农技站副站长龚正时小得意:此前三天,他独自测产的理论产量为“1064公斤”,和这次专家的联合测产相差无几。
18时30分许,历时约半个小时的晚餐结束后,专家们特意前往该乡雷锋村“袁隆平基地”考察,并和该基地管理者、省劳模王化永深入交流,广西籍专家韦本辉特意向王化永“索礼”:整蔸取回3蔸即将收割的稻穗。
“当天事当天毕”。19时20分,白德朗、韦本辉一行顶着夜色赶往长沙。
【相关链接】
“粉垄耕作技术”是应用立式粉垄深耕深松机,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悬浮成垄,在垄面种植作物的耕作新技术。它突破传统耕作局限,可一次性完成深耕、粉碎、成垄等作业,具有省力、省工、节本、增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粉垄旋磨后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比非旋磨的土壤增加10%—30%,利于种植作物的营养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