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沧桑记忆暗香犹来 山东人姜志敏缘定邵阳煤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贺旭艳)墙上挂着“南橘北移”、“北樱南移”的果木图片,屋角一堆未求发表的创作文集,再搬根凳子站在老旧的橱柜前,从顶端的杂物里翻出一把斑驳脱柄的油布伞,八旬老人姜志敏这一生与邵阳结缘的故事,就像阳光透过他培育的绿色藤蔓窗帘一样,从岁月的指缝间穿越而来……

  奔橘到邵,开启燃气新思路

  姜志敏和妻子都是山东人,至今一口浓厚的家乡腔。之所以来到邵阳,起因于年少时读了屈原的《橘颂》,心生崇敬,立志事橘,南方就成了他的目的地。

  他毕业后在南京工程兵学院任教。长沙工程学院创建时,他趁机调动。后来该校撤销,本有机会调往北京的他,欣然选择了落户橘城邵阳。当时新化属于邵阳地区管辖,在那里工作10多年后于1978年调任邵阳市城建局副局长。工作之余,他与橘相伴,成功地研究出“南橘矮化和北移栽培方法”,并获两项国家专利。

  自认“不是当官的料,搞学术还行”的他,在邵东县检查工作时,发现邵东焦化厂焦炉产生的煤气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向天空排放,形成了一个扰民的污染源。姜志敏当即生起了一个念头:何不变废为宝,利用这一资源发展邵阳煤气呢?

  他的这一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论证,邵东焦化厂有非常理想的气源,只需稍加净化工艺处理,铺设管道及附属设施,就可作为邵阳城市工业和民用燃气,无需像其他城市那样还要投资几千万元兴建焦炉。这样的优越条件全国仅此一家,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环保方面,项目的效益非常可观。1980年,邵阳市煤气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姜志敏为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白手起家,踏上项目筹备路

  为了让这个造福民众的项目落户邵阳,姜志敏等人顶着重重压力,怀着必胜的信心,走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求人路。直到1990年,才得到项目的正式审批。期间,不知道跑了多少路,盖了多少章子,历经几多曲折艰难。

  十年光阴,是如何拼过来的?“我有三件宝——雨伞、小板凳、炒面袋”。姜老从家里柜顶上翻出的那把竹制骨架的油布伞,多年的风雨兼程,就是以它为伴。那时的火车连坐票都难以买到,所以每人一把竹制小板凳也是必不可少的。坐坏了就扔,也不知换了多少把。而炒面袋,就是旅途上的干粮装备。说起这炒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妻子在家事先给他炒好面。刚开始用猪油炒,酥脆的粉末虽然吃起来香,但样子不好看。姜老就总是躲在列车角落里用水就着吃。后来,就琢磨着改进,用香油炒,于是可以当着大家的面吃这种香喷喷的软食。同行的邵阳人自然不识得,问是什么。他说:这是宇航员在太空吃的软食。哄得大家跟着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力争项目,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路难,终究比不上求人难。当时邵东焦化厂属省煤炭局管,人家不愿批,说邵阳没有钱,怕搞不下去。姜志敏他们追了半年多,都不理会。“是杨白劳给了我启示。大年三十,谁都要过年的。”姜志敏带着大家特意选在年关去长沙。天天守在对方办公室。一直守到大年三十下午,大家纷纷帮他们说起了好话。最后,局长同意了:你们决心这么大,有没有钱都无所谓了。只要有这股劲,一定能搞好,我们相信你们!不虚此行回到家时,连春节晚会都已经播放完了。

  在省计委同样碰到了钉子。说邵阳没有钱,就算国家可以给点资金,那也是杯水车薪。姜志敏打出了亲情牌和苦情牌。派周晓莲、粟文两位女同志买了玩具食品之类,晚上拜访副主任。自己和另一位男同志则清早天未亮就蹲守在主任的家门口。软将军之下,主任慨叹,“你们这样比骂我还厉害”。第二天就叫人批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钱少就慢慢做吧,相信他们能办得好。

  最后一道关口在国家计委。多次回绝,理由就一个,邵阳太穷。唯一的办法也就只有死缠烂打了。姜志敏和另一位同志在北京一连住了46天。对方上班,他们就上班,对方下班,他们就下班,每天守在办公室里帮着干些扫地、打开水的杂活。

  那位处长不为所动,看到他们就低头避开,甚至好几天不来办公室。其他的同志看到他们低声下气的可怜样,就帮着向主任反映了。主任亲自来了,问处长:“是不是调来了两个新同志?”处长说没有。“那怎么回事?”处长就说是邵阳的同志,想批项目。主任一句,“能批早批,何必这样”。第二天,处长召集专家进行论证。第三天,手续批了。

  众志成城,唱响艰苦奋斗曲

  当然,所做的功课并不止这些。姜志敏记忆犹新,项目筹备路上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

  1987年,得知国家计委在济南开会,时任市委书记周泽民亲自赶了过去,和相关同志恳谈。离退休的周荣、王喜忠等十几位老同志不顾年岁已高,骑着自行车多方联系了市造纸厂、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共筹措了700余万元预交的煤气安装费,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工程的建设资金。

  跟着他东奔西跑的一班人,出差从来不坐飞机、卧铺,有时候火车上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就干脆趴到座位底下躺着。下火车后若超过晚12时,都不住宿,找个地方一直坐到天亮。到了长春,有人想看电影制片厂他不让,到了北京,他一句“不是好汉不到长城”,结果拿下项目当成了“好汉”,他们也没去长城。

  就连单位的后勤人员,也在以一己平凡之力齐心协力支持着这勒紧裤带争项目的日子。一台皮卡车开了十年没用过一分钱维修费,出故障都是司机自己找朋友帮忙修。招待客人用餐,出纳总是把用餐事情安排好就离开。有一次为了省钱,在外面买来团鱼请人做好,被招待的华北设计院同志感动之余,主动减免了十多万元的设计费用。

  因姜志敏常年外出,所有的家事都是夫人打理。大儿子结婚的前一天,姜志敏才从外地匆匆赶回。听到丈夫夜里说梦话还在焦急“怎么办”,夫人出主意,将家里珍藏的岳父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一幅由清朝大学士张之万亲笔撰写的对联,无偿送去公关。二儿子在国家外贸部工作,领父亲之命,一度每个礼拜天去给处长的女儿辅导英语。

  正道沧桑,留取丹心照汗青

  1990年,项目正式批下来。国家计委还无偿拨给邵阳煤气工程启动资金480万元,位居全国最高额度。1991年,全市瞩目的煤气工程破土动工。但是,姜志敏却陷入了人生漩涡,这个苦心争取来的成果令他喜,亦令他痛。

  所有的大项目、大资金都牵涉到敏感的利益问题。姜志敏遭到了别人的怀疑,专案组也开始了对他的审查。每年只有几千元的办公费用,跑项目十年请客送礼费用总共不超过两千来元,可最后以他多报478元差旅费的“罪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200多次的差旅,就算其中有些金额上的误差,那也是别人填报的。姜志敏想不通,三次要仿屈原轻生明志,都被紧紧盯着他的夫人拦下了。也就在那个时候,他落下了心脏病。

  党组织终究会还人以清白的,最后复查结论:姜志敏实际只多报78元差旅费。问题查清后得以撤销处分,1995年以局工会主席身份退休,还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这些过往都成为姜老的财富了。他静下心来著书700多万字,继成功地研究“南橘北移”之后,又实现了“北樱南移”。同时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姜华成长为我市燃气管理办公室一名具有燃气专业工程师和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专家,负责全市九县三区燃气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安全监管,并参与了邵阳市燃气发展规划编制。

作者:贺旭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