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肖燕 通讯员 陈远志 孙明清)“虽然我的腿有残疾,但是别人能够拥有的,我也会努力去争取拥有。”11月6日,隆回县罗洪乡,正在忙碌的邹建华这样说,而她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是这样做的。
身残志坚的邹建华,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乐观向上,走出了一条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非凡之路。
自强自立昂然生活
邹建华出生在隆回县罗洪乡梓木溪村,现年56岁,小时候因烤火不慎烧伤左小腿,导致残疾,走路只能单脚独跳。一般小孩遭受到这样的打击,会自卑地坐在一旁,静静观看同伴们游乐。而对于小建华来说,参不参加这样的活动无所谓,她可以自己在一旁自娱自乐,丝毫影响不了她快乐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邹建华开始学会生活自理,主动做些家务活,这使父母喜出望外。慢慢地,邹建华还学会了插田、打谷、挖土等农活。她为了解决自已的身体缺陷问题,练就了两只肌肉发达的手以及浑身的力量。
2012年,罗洪乡发展党员时,邹建华作为残疾人的优秀代表,被破格批准加入党组织。鉴于邹建华的特殊身份,乡、村两级干部非常同情她的处境,积极为她申请低保,但邹建华婉言谢绝了:“人只要自强自立,总不会被饿死。再困难我也应该依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1978年,乡党委政府为她配了假肢,并安排她在乡办企业茶厂上班。1983年,邹建华与视力残疾的邹纯伦结婚,组成双残疾人家庭。
虽然家境贫寒,小两口却相敬如宾,夫妇俩靠在茶厂做事勉强维持家庭基本生活。1998年,茶厂倒闭解散,邹建华一家失去了生活来源。面对如此的生活困境,邹建华并没有怨天忧人,开始和丈夫一起商量创业,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了面条机和辗米机,在该乡中心街道开了一家面条厂和辗米加工厂,虽然收入不高但勉强能维持生计。期间,有人又建议邹建华申领低保。但邹建华说:“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有勤劳的双手,不应该只知道向政府伸手要钱,这样的低保钱用着也不踏实。何况,还有比我更困难的群众需要帮助。”
常怀感恩言传身教
邹建华在自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政府曾帮助过她,她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总想着要为社会做点实事。尽管邹建华家庭不是很宽裕,但她时刻不忘帮助和周济自己身边一些比她更困难的村民。
以前,她在茶厂做事的时候,常为周围的群众做些零星活,从不吃群众的饭,也不收群众的钱。后来,她在家里加工面条和辗米,碰上家庭困难的群众,她尽量给予照顾。
后来,因辗米机普及,辗米生意每况愈下。家里纯粹靠加工面条维持生计。虽然收入微薄,但她曾依然未向政府申请低保救助,而是和丈夫商量放弃辗米生意,一心一意做大做强面条生意。在政府的支持下,她到信用社贷了数万元钱,扩大了面条厂的规模。由于乐于助人,其生意做得不错。
邹建华在孩子面前,总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她育有两个女儿,因丈夫视力不好,又不善交流,教育子女的重担自然落到了邹建华的身上。她教育女儿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言传身教,品德优先!
村里不管哪家有困难找上她,她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在她的悉心教育和引导下,两个女儿从小意志坚强,生活自理能力很强,不但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且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去年,大女儿成功考入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小女儿也考上了长沙医学院。“邹门有俩女,个个有出息!”大家如是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