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赤脚医生悬壶走乡间 扶危救困义务医治五保老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民能义诊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龙宪智 龙景坤 记者 伍庆松)11月14日,赤脚医生黄民能在村卫生室忙碌着为病人治疗。40多年来,他视患者为亲人,赤脚走乡间,悬壶济苍生,赢得乡亲的好评。

  今年8月,黄民能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活动”中国好人榜。

  义务医治五保老人

  黄民能是绥宁县武阳镇六王村人。1971年,年仅19岁的他从卫校毕业后回老家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医者父母心”。黄民能急病人之所急,不管是大雪封山的寒冬,还是热浪滚滚的酷暑,不管是晴空高挂的白天,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病人随叫随到。

  六王村11组有位叫黄本明的五保老人,膝下无儿无女,患有严重的肺源性心脏病。每次想要到镇上看病,需绕山路行走半小时,再趟过一条小河。

  那是11年前农历十二月的一个深夜,老人病情突然加重,晕倒在地,口吐白沫。听到消息后,黄民能立马翻下床,二话不说,背起药箱,撑起雨伞,顶着寒风,冒着大雪,疾步向老人家里走去。

  山路已被大雪封堵,路面很滑,黄民能摔倒了好几次。但他想到的是病危的老人,摔倒了摸索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积雪和泥土,继续前行。

  当看到微弱灯光下蜷缩着的老人在痛苦呻吟时,黄民能立即施救,打针、按摩、安慰。老人得救了,回报给他的只有浑浊的老泪。

  为给老人治病,黄民能来来回回走了四十多趟。病情稳定后,老人从乌黑的枕头底下,掏出一个小布包,将仅有的103元钱递给黄民能,黄民能按住老人的手说:“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你将身体养好就行了。”

  扶危救困显仁心

  2010年的一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村民黄民高的生命,留下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小孩,一个小孩患有严重的真菌性皮炎,家里欠下8万元债务。

  就在黄民高去世不久,小孩的旧病复发了。目睹了这一家的现状,黄民能心情很沉重,亲自上门将小孩接回自己家中,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治疗,小孩的病治好了。

  临走时,他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还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小孩作学费。黄民高妻子用颤抖的手接过钱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不知道如何感激他。

  6组村民黄生教常年被肺结核所困扰。一日病情恶化,家人想让他去条件好的县城大医院治疗,但面对巨额的医疗费,家人退缩了。眼看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家人决定还是送到黄民能所在的村卫生室治疗。

  几天后,黄生教病情有所好转,看到黄医生没有收他一分钱,自己也想不出任何办法,趁黄民能给别的病人打针之际,拔掉针头,挪下床,起身就要走。

  黄生教流着泪对黄民能说:“黄医生,叫我怎么好意思来见你呀,我欠你的太多了。”黄民能安慰他说:“我可以不要钱,但病一定要好好治。”最后,在黄民能和众病友的劝阻下,黄生教又重新躺在了病床上。

  独辟蹊径解疑难

  黄民能在武阳镇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不仅在于他心肠好,还在于他精湛的医术。经过40多年的行医历练,黄民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村民黄平永,今年61岁了。去年12月的一天,突发高烧,送到省城医院,收效甚微。

  回家后,黄平永家人万念俱灰。黄民能查明了病人的病因,采取独特的“抗痨治疗”方法进行救治。

  为节省病人治疗开支,黄民能针对黄平永的病情开了处方,让病人家属到县城大医院购买药品和药液,自己给予免费治疗。通过三个月不间断的上门治疗,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黄平永能吃能喝能睡,并能四处走走,脸上透出了久违的血色。一次,他拉住黄民能的手感激不尽,黄民能说:“你安心养病吧,不要多想,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

  六王村五保户老黄,先前就患有急性湿疹,后来患脑血栓致全身瘫痪,口眼歪斜。看到病人这样的情况,黄民能并不气馁,采取了药物治疗和针炙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几个月以后,病人康复。

  黄民能在村里将多位病人从死神边拉回来的消息逐渐传开,许多疑难病症患者慕名而至。

  那是2011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一辆粤B牌照的小车停在卫生室门口,车上下来一对中年夫妻,前来询问这是不是黄民能医生的诊所。

  得到确认后,这对中年夫妻从后座上扶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中年男子把老大爷背进了卫生室。中年妇女焦急地对黄民能说:“我们是深圳人,听说你治疗骨伤非常厉害,就赶了过来。

  黄民能根据老大爷的病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内服中药,结合穴位注射,配合推拿治疗。几个月后,老大爷竟然奇迹般下床走路,起居饮食能自理。

  临走时,老大爷的儿子拿出5万元钱现金要感谢他。黄民能说:“这使不得,我治病不是为了钱,把病人治好是我的职责,你们好好关心父亲的后期治疗吧。”

  花甲老人德艺双馨

  黄民能从医四十多年,从一位青春洋溢、满怀梦想的19岁青年变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德艺双馨的花甲老人了。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人在变老,医技在变精,但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救死扶伤的仁心。家里人多次劝他弃医安享晚年,然而他放不下周边需要诊疗的群众。

  2012年秋季的一天,城步茅坪镇茅坪村卫生室接到一位脑血栓病人,正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在场一位40多岁的妇女介绍了黄民能。

  联系上黄民能后,病人家属和当班肖医生立即将病人转院到六王村卫生室。虽说只有四十多公里的路程,由于正在修建洞新连接线,一路坑坑洼洼,还时不时地遇上堵车。

  在等待患者到来时,黄民能共打了7次电话,询问病人症状,时时提醒病人家属一定要注意车辆安全。自己将一切救治材料准备妥当后,又烧好了热水,耐心等待病人的到来。

  当病人到达六王村卫生室时,已是凌晨1时多了。黄民能将家人叫起来,一同招呼病人及随行人员。打针、喂药、按摩,一切都按程序进行。

  经过一夜的抢救,第二天10时多,原本不能开口说话的病人断断续续地向黄民能说:“黄医生,你是我的恩人,谢谢你!”

作者:龙宪智 伍庆松 龙景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