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暗室里,何雪春正用机器加工棉花。与往日的手工作坊相比,机械化令棉被加工的效率大为提高。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李逢源)随着气温渐渐转冷,当路上行人正一步步将自己裹成球装时,老何夫妇显得格外高兴。他们在邵阳市区宝庆西路开了一家棉被加工小作坊,每到冬天,就是生意的旺季。从早上七时到晚上八九时,加工棉被的机器一直轰隆作响,夫妇俩忙个不停。作坊虽小,但当旺季来临时,月收入时常过万。
棉被=传承+打拼
夫妇俩都来自永州。在邵阳市区的棉被加工作坊中,永州人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因为永州人会做机器。”作坊的女主人,55岁的何年荣很是自豪。她说,自己的手艺是家中祖传的。在过去,是用手工弹棉花,机器也是手动的,必须时时用脚踩,一天只能做一两床被子。现在,部分可以靠机器加工了,一天可以做十多床,一床棉被要花上一两个小时。
夫妇俩到邵阳已经十五年了。最初,是流动摊点;慢慢的,开成了小门面。周边的街坊邻里,不少人都认可他们的手艺,时常慕名而来。她们多是些退休妇女,趁着等做被子的功夫,总喜欢跟店主唠唠嗑,消磨一个多小时的时光。妻子嗓门高,说话抑扬顿挫;男主人何雪春较沉默,遇上熟悉的客人,也聊得十分欢快。
“这儿的生意特别好,我排队排了六天,终于轮到我了。”11月26日,家住二纺机的宁大妈说。尽管头发灰白,宁大妈依然神采奕奕。“我这被子都用了十多年了,盖着不太保暖,买床新的又浪费。”宁大妈决定,将家中四五床棉被来一次大翻新,过一个暖和的冬天。拆线、加棉、打磨、装线,过了一上午,宁大妈的棉被焕然一新,宁大妈的心情也跟着感觉暖洋洋的。
棉花=爱+暖冬
“我这棉被还是刚结婚的时候买的,用了三十多年了,是以前在农村手工打的。这棉花是好棉花,只不过里面有很多棉花籽。”宁大妈前脚刚走,湘印机的黄大妈接踵而至。她拿着一床六尺长的小被子,打算寄给如今在长沙的儿子当垫被。“我儿子的被子都用五年了,住的宿舍是阴面,被子从来没晒过,现在变得很薄,昨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想买床鸭绒被,我说不用买,家里有好被子,给你寄过来。”
尽管儿子已经研究生毕业,在长沙工作两年,事业小有成就,但黄大妈对他仍旧不放心。“年轻人会挑什么被子。他工作忙,经常加班,也没时间买。还不如我在这做好了,快递给他寄过去。”黄大妈将对儿子的关爱,都寄托在这厚厚的被子里。棉花要用最好的,看到打磨的机器脏了,连忙用手去擦。
“被子啊,还是棉花的最好,地里长出来的东西,用着实在。现在市面上好多被子,看着好看,里面都是化纤的。”谈到棉被,何荣年再度抑扬顿挫起来。期间,陆续又有几个顾客光临,提着几床被子,预备下午来去。“工作一忙起来,午餐有时要下午三四点才能吃上。”何荣年说着,转身又忙着加工棉花去了。
何年荣将打好的棉花均匀铺开,原来的老棉被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