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贺旭艳)中残联“七彩梦行动计划”在我市实施的2014年度贫困聋儿助听器康复救助项目正式启动。冬日的寒风中,20位聋儿家长带着行李和孩子,分赴隆回启智聋儿言语康复学校和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救助。如果说孩子失聪是更为凛冽的冬寒,那么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就是最为温暖的春阳,在他们心里催生出一朵朵坚强的向阳花。
你们就是我们的太阳
当天上午,市残联工作人员和助听器验配专家首先来到隆回启智聋儿言语康复学校,为将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10名受助儿童每人免费验配一对价值4万余元的全数字助听器。25岁的小刘抱着1岁多的儿子在母亲和姨妈的陪同下迎了上来。两位老人眼神殷殷,小刘的姨妈对着市残联副理事长谢涵满怀谢意地说:“你们就是我们的太阳啊!”
据介绍,小刘是新邵农民子弟,在广东和一位14岁就离家打工的安徽人结了婚。去年7月孩子出生,8月底丈夫就离家出走了,9月底回家呆了一个月,不等孩子满一百天又不知所踪。小刘一个人带着孩子,和哥哥共同经营一家淘宝网店为生。生活本已艰难,偏偏孩子一直没有通过听力检测。原来还寄希望于孩子长大一点听力能够发育起来,今年9月回邵后带孩子到市中心医院检查,得到确诊信息,孩子为重度耳聋,需要干预。
本来回邵是为办离婚手续的,可丈夫没有按电话中的约定前来,又声称孩子的所有费用分文不管,远在安徽贫困农村的公婆也拒绝联系。父母务农供自己读完书已是不易,所经营的淘宝网店在天猫冲击下生意越来越难,如何才能担得起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深陷绝望的小刘一度要轻生,被家人拦住。
小刘的姨妈是新邵县的一位退休教师,打听到有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后,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她。成功地争取到助听器康复救助后,年轻的母亲选择了坚强面对人生。抹干眼角的泪,她说,孩子是她的重点,她将一边陪同孩子在隆回接受康复训练,一边将电脑带在身边,配合在广州的哥哥将网店经营下去。
康复训练将一直做下去
“陈烨琳——”,30岁的聋儿家长陈毅一边喊着一边找寻女儿。他女儿今年五岁了,虽然听力残疾,但机灵活泼,松了父亲的手就到处跑。“3岁以前没有给她戴助听器,一有不如意,就只晓得往地下倒,后来戴了助听器就不一样了。”
陈毅是邵阳县金秤市镇范街村人,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从小就发现耳聋,曾经带去医院,医生建议3岁时再配戴助听器。现在提倡对于聋儿的抢救性康复越早越好,但当时的陈毅并不知情,就一直等到孩子3岁,自费验配了助听器。去年他送孩子在长沙参加了语言康复训练,“加上房租、生活费,一年花了四万多。”今年,他又自费带着孩子在隆回启智聋儿言语康复学校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本来学校想帮助他申报今年的贫困聋儿助听器康复救助指标,但是在交流中,市残联工作人员得知他去年曾接受过该项目的救助,只能让他放弃。原来,陈毅以为长沙的学校条件更好,在女儿纳为助听器救助对象时,只接受了项目赠送的全数字助听器,却放弃了去指定机构进行为期十个月、补助经费为1.2万元的康复训练。现在已知道“关键在老师,学校条件并不重要”,但是按照中残联规定,助听器救助对象只能接受一次救助,其身份信息已经纳入系统,不能再度申请。
虽然有些遗憾,但陈毅表示,“对女儿的康复训练将一直做下去。”他说,女儿现在拿着“易读宝”都能够自学了,之前他想帮女儿申请人工耳蜗项目但没有达到条件,以后将继续努力,继续申请。至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撑,这位朴实的农民称,他和妻子在家乡种玉米、养蜜蜂,挣到的钱除了一家人的生活,就先往女儿身上花,只要发狠,还是可以维持的。
再也不能耽搁了
当天下午,工作组又马不停蹄赶往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这里也有十位受助儿童将接受助听器验配和康复训练。到达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聋儿家长们进行宣教,告诉他们康复训练“三分靠老师,七分靠家长”的道理,动员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机构搞好孩子的康复训练。
其间,一位聋儿家长面露难色地问,可不可以只领助听器不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她叫刘伍娇,邵阳县九公桥镇人,和丈夫在株洲打工。有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7岁。因为肌张力低,每个孩子都是4岁时才能走路,都在市妇幼保健院做了两年的运动康复。大儿子从小耳聋,曾经花了5800元给他买了一对助听器,还把他送入株洲的一家学校做了三年的语言康复训练。但是几乎没起到什么效果。小儿子2岁前还能听到声音,3岁时发现听力明显下降,大儿子的助听器干脆就给了小儿子用。如今,大儿子正在株洲特殊教育学校学手语,也需要她照顾。心挂两头的她,左右为难。
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市残联康复科科长杨玉兰做起了思想工作:“抢救性康复再也不能耽搁了!”杨玉兰告诉她,助听器只能令孩子听到声音,语言康复训练才能帮助他学说话,本来项目救助对象主要为0——6岁儿童,她的小儿子再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就晚了。中残联非常反对孩子放弃康复去学手语,她的大儿子之前康复失败,一方面可能是助听器太差或者不适配,另一方面只将孩子送入学校,家长却不陪同训练也难以起到效果。建议她将大儿子转学到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与小儿子一同照顾,同时为大儿子申请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听了这一席话,原想领了助听器就走的刘伍娇,愁云满布的脸上有了淡淡的笑容。
不买房,就管好三个孩子
“请你帮我扶一下孩子,他摔不得,一摔听力就可能下降。”来自隆回县高坪镇的聋儿家长罗云独自带着不到两岁的孩子忙这忙那,显得非常安心、坚定和积极。因为隆回的名额已满,她只能带着孩子到离家更远的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来接受康复救助,但她一点也没有介意和畏难情绪。房子早就租好了,还时不时地和人交流聋儿康复的事情。
虽然没有显露苦楚和愁容,但是30岁的她有着同龄母亲难以体会的承受和担当。她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聋儿。大女儿今年6岁,两年前接受了人工耳蜗项目的康复救助,现在长沙由孩子的姑妈照料。二女儿是正常孩子,留在家乡由婆婆照料。小儿子今年1岁9个月,原来还好,今年9月摔了一跤后发现听力下降。患病的原因是隐性遗传发育不良。现在丈夫在长沙建筑工地上做事来维持一家人生活,她就一心一意带着儿子亲子同训。
当市残联工作人员给其他家长鼓劲时,罗云也帮着说起了自己女儿的康复经历。“以前走了不少弯路,要是早点做康复就好了。真是悔死了。”原来,医生曾建议她女儿3岁时送康复机构。她那时也不懂,后来等到孩子2岁9个月时,才自费给孩子配了一对1万元的助听器,并送到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接受语训。孩子4岁半的时候,在我市成功申请到了人工耳蜗项目的康复救助。如今女儿有了明显进步,以前只会说两三个字,现在可以说六七个字的长句了,还能向她讲述一些事情。“接受康复救助之后完全两个样。”
有了女儿的经历,当儿子出现听力问题之后,她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就申请了助听器康复救助。“孩子康复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我们也不买房,就管好三个孩子。”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却满是为人父母的坚毅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