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韦信宁 罗玉莹)邵阳市已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8月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地名普查的最终意义在于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地名公共服务,我市将有哪些变化随之而发生呢?
地名乱象将得到治理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于1979年至1986年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目前地名管理部门所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我市的地名中,存在着一地多名、重名、随意命名、擅自命名等不规范现象。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我市将对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及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其他相关属性信息进行调查。
在调查地名基本情况的同时,将规范地理实体名称,对无名称但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名不符实及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这次普查后,开发商等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个人将不得随意给楼盘、道路命名。”
地名设标将得到提升
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并纳入市政协重点提案的关于规范街道路牌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我市已计划于2015年对城区所有道路进行清查后,再规范设置路牌。
根据《湖南省邮政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市还将理顺门牌号码管辖关系,促进新建城区没有编号设置楼、门牌,旧城区门牌缺号、断号,门牌地址与道路标志牌不符等问题的解决。
普查的地名信息将逐条录入地名数据库,利用此数据库未来将开设城市问路热线。
地名文化将得到挖掘
我市有着积蕴丰厚的地名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诸如曹婆井、爱莲巷之类的老地名,其得以命名的地理实体已不存在,但其文化意义值得永远保存。一些地名则因其命名意义为人所不识而遭到误读,如市区青龙桥曾名东关桥,一度被不少人称作“冬瓜桥”,以五座山峰而命名的邵阳县五峰铺,常有人随意写成“五丰铺”。
此次普查将进一步挖掘地名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我市已于11月底成立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地名普查办。根据实施方案,市地名普查办将负责编制全市受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目录,负责组织编纂、出版全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以及全市少数民族语地名录、志。
“著名山川”、“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受保护地名文化遗产范围,将按照民政部公告的《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得到界定。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专用地名以及按少数民族语音称呼的地名将得到标准化处理。如新宁崀山,因舜帝赞为“山之良也”而造字命名,洞口?(造字:草字头加那)溪,取名于瑶族语音,“崀”和“?(造字:草字头加那)”字现已纳入国家汉语专用地名。如果普查中发现此类地名,将上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查处理。所有地名将按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汉字拼音、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