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4月18日,星期六,一名男子通过本报新闻热线,执意约见记者。这位男士在记者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一眼可以看出他正处于极度焦虑状态。原来,他中年得子,谁知儿子和妈妈粘得特别紧,什么事情都唯妈妈命令是从,他本人似乎被排挤出了母子的小圈子。在妈妈的纵容下,儿子对他颐指气使地呼来唤去,这让非常担心孩子的人格养成,但自己又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者联想:儿子和妈妈的关系紧密,这在中国家庭是一种普遍存在,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新名词——“妈宝男”。记者曾聆听过高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研究所所长唐友忠一堂《从母子关系到婚姻关系——解读“妈宝男”的婚姻悲剧》的课。在这堂课中,唐友忠详细讲述了“妈宝男”的特点: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认为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这可能会给儿子未来的工作和婚姻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记者探底:儿子和妈妈关系过于紧密在心理上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才能预防“妈宝男”现象的出现?怎样的亲子关系对男孩的成长更适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试图通过寻访心理专家找到答案。
曾瑞伟是市中心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她指出,首先,家长需要理解男孩心理成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认为,绝大多数男孩喜欢运动,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玩,因为爸爸能给他更多的安全感和无所不能的体验。如果在男孩很小的时候,因为妈妈的支持和庇护,认为自己比爸爸强大和厉害许多,而内心没有对爸爸的尊崇和敬畏,这个时候,男孩很有可能已经形成一个虚空的自我,且没有了学做男子汉的标杆。当男孩进入青春期,特别是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其实是那么的无能。相反,曾经在自己心里认为可以轻松战胜的爸爸身上,却有着许多自己无法达到的品质和能力。这个时候,男孩的内心就会陷入抑郁的情绪,因为虚空的假象自我垮塌后,重建信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么,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要怎么做才是适宜的呢?曾瑞伟提出,首先,妈妈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即“我们家需要培养的是真正的男子汉,而不是一个男孩子”。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妈妈就要有意识地从养育男孩的第一线后撤,腾出适当的空间留给爸爸。这个时候,爸爸也要主动地加入到养育男孩的过程中来。在男孩6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子三人的关系要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才是合适的。当男孩进入青春期时,妈妈要更多地将养育的责任交付给爸爸,因为在这个时期,儿子需要经历种种与爸爸的互动、冲突、调节、共识乃至和解后,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及与权威打交道的经验,从而达到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曾瑞伟特别强调,世间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圆,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的终极目标是分离,因为只有分离才有成长,才有健康和独立的个体。妈妈需要舍得放手,爸爸需要懂得承担。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呢?对于父母而言,参加家长大学学习相关的科学育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带领男孩参加一些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体验、亲子互动活动等,也能更好地建构积极而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