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绥宁县的一个村子里,却有着几个古老的竹篮子,验证了“竹篮打水未必空”。
在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竹桥村,有传闻称这里的竹篮打水不会空,于是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竹桥村61岁的曾老和几个邻居拿出家里的几个篮子,众多村民围着观看。“这是个竹篮是个麻筛,那时候织麻,用来装麻的。”曾老说,这个竹篮是她外婆留下来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完好无损。将该竹篮倒过来看,记者见到该篮子编织得极其密集,透过竹篮,光线投不过来。“浅底是糠筛,底深一点的则是麻筛,还有一种有提手的篮子,是古时候用来装书的。”村民介绍。在该村教书的龙老师表示,他们小时候上学就会用这种竹篮装书,当书包用。
记者拿着一个麻筛盛上一篮水,发现水一点也不会漏出来。随后,记者又拿着一个糠筛试水,装满水的糠筛,除了周边有些虫眼,会从旁边渗出一点水出来外,底部都能稳稳地装住水。“糠筛由于时代久远,又没有保护好,就生了一点虫眼。”曾老说,除了祖传的竹篮,现在基本没有人织这样的竹篮了。“这好像是那时候隆回一个姓蒋的师傅编织的。”曾老说,她也只是听说,因为蒋师傅那时候在村子里很出名,但现在除了老一辈,基本无人知晓了。
针对“竹篮打水,滴水不漏”的现象,记者就此采访了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教师孙适民,孙老师对我市民俗方面颇有研究。他解释:“那两个竹制品,以前都是农村常用之物,浅的是簸箕,主要用来簸米的,过去农村用手工碾米,里面有很多糠,就用这簸箕簸去米中的米糠。深的是储物篮,可以用来装麻。”竹桥村的这种竹篮竹篾破得很匀称,编织得很紧凑,所以不怎么漏水。
孙适民表示,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此类竹篮,“现在的机制米,里面没有谷和糠了,所以都不需要了,而且现在的塑料篮便宜。”孙适民说,这种竹篾篮从破篾到编织都很难的,他过去下乡的时候曾经织过,一般一个人一天很难编织一个。“编织竹篮先得破竹篾,这是个手艺活,我当时学破篾经常削破手指头,流了很多血”。孙适民介绍,编织此类竹篮一般的楠竹毛竹都可以,只有凤尾竹不行。而针对竹篮的颜色,不同于一般竹篮不同的情形,孙适民解释,是由于年代久远,且估计挂在火塘上的时间久。孙适民表示,此类竹篮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