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引发的接触性皮炎。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周芝)“全球发出警示!隐翅虫身上有毒液,接触到皮肤就死定了!”夏季来临,温度升高,一种类似黑蚂蚁般的昆虫,在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恐慌。“隐翅虫”为何物?真的有传言中那么可怕吗?
隐翅虫并不罕见
6月4日,市疾病防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一种虫叫隐翅虫,隐翅虫毒液引发的隐翅虫皮炎是种皮肤病症,目前并没有接到有关该虫防控的通知。“隐翅虫属于昆虫,与防控的蜱虫不一样,蜱虫是会传染,而隐翅虫则不会。”
邵阳医专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何湘对隐翅虫并不陌生,每到夏天都会接到一些因隐翅虫毒液引起的皮肤病症的病人,今年也不例外。
“隐翅虫属昆虫纲,多出现在夏、秋季节,随着温度升高而较为活跃,平时栖息于田野草木、石下,夜间向有光处飞行,有趋光性,尤其是日光灯。叮咬人畜,当虫体在人体皮肤上被拍打碎或压碎后,其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可致皮炎。”何湘介绍,隐翅虫很容易辨认,虫体细长、微小,一般不到3毫米,长得像较大的黑蚂蚁,但长了一对翅膀,会飞。
隐翅虫致命乃谣传
白天,隐翅虫喜欢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晚上则趋光,尤其是冷光。有些市民喜欢开灯睡觉,又打开窗户,就很容易被“隐翅虫”侵扰。
何湘说:“一般是晚上睡觉时发现有个虫子掉在面部、颈部、四肢与躯干等暴露部位,然而用手一拍,将隐翅虫的酸性物质的体液拍到身上,引起接触性皮炎。第二天早上起来,会有红斑和刺痛的感觉,局部出现长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
隐翅虫并不会咬人,而是其毒液引起接触性皮炎。当记者问到是否会有致命危险时,何湘笑道:“绝对不会,及时就诊,一般一周就好了。即使最严重的情况,也就是变成脓肿,被抓破后,引发感染,但绝不会有什么危及生命的危险。不过,由于有色素的沉着,可能会有斑点,一般要半年才能散去。”他建议,市民应搞好环境卫生,清除住宅区周围的杂草、垃圾,消灭隐翅虫的孳生地;夜间关好纱门纱窗、放好蚊帐,不开灯睡觉;若发现隐翅虫毒液接触皮肤,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治疗。
隐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