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进田 通讯员 李志明)一件已经严重褪色、保存了70多年的布肩,引发抗战老兵张学胜刻骨铭心的记忆。6月27日上午,新邵县坪上镇赤水村5组,今年90岁的张老,从一个破旧的“百宝箱”里,翻出这件“宝贝”,展示给前来走访慰问他的志愿者和一同参与慰问的坪上镇“大同公益”义工们。
这件布肩是全手工缝制,细密的针脚清晰可见,浅黄色外层下露出白色棉絮。
张老说,1943年9月,他从赤水村应征入伍,来到新化,被分配在第73军三营九连运输连。他所在的连队,名为运输连,但不是靠汽车火车,而是全靠肩挑手提。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跟随到哪里。打仗用的枪支弹药、手雷手榴弹,以及部队吃喝拉撒一切生活用品、炊具等,全靠他们运输连肩挑运送。他们走的是山路、小路,往往崎岖不平,有时还很陡峭。即使走这样的路,他们每人还得挑一百公斤随军行走。“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我们搞后勤运输的,如果不能及时跟上,部队拿什么打鬼子?”张老说。
“打仗死人是常有的事,我认识的战友,有好几个,中午还在一起吃饭,下午就死在战场上了!”张老禁不住老泪纵横。“我们运输连,只想让上前线的战友吃饱饭,有枪有子弹,多打鬼子兵!”
“爷爷,您这布肩是部队发的吗?”志愿者们好奇地问。
“不是,哪来的发?那时候,物资紧张着呢!”
“自己做的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个针线包,军装破了自己补,这布肩,就是用破得不能再穿的旧军装,自己剪裁,自己缝的。”
“这布肩这么破旧了,您老为什么一直留着?”
“舍不得啊!这个老伙伴,随我行军打仗多年,有感情了,一直舍不得丢,也好做个纪念。那场战争,枪林弹雨走出来,九死一生,能忘记吗?!靠着它,我常常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随着部队从安化到新化,又来到山东济南,你看我左手还有伤疤,摔倒的,当时受伤很严重。后来又来到辰溪,雪峰山会战,日本鬼子投降。”抗战胜利,老人一脸的喜悦。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他毅然退伍,回到赤水村种田。但是,对于那一段生死抗战经历,老人怎么也不会忘记。那件伴随他征战多年的布肩,他一直舍不得丢掉。“这是我参加抗战的见证啊!今后我们还要教育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记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