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挺起民族的脊梁——记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邵阳的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救亡运动中,邵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恢复发展各地党组织,成立壮大各个抗日救亡团体,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特别是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驻邵阳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使邵阳一度成为湖南抗战的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邵阳党组织

  成立中共邵阳县委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邵阳进步的爱国青年,奔走呼告,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2月,从上海回邵阳的进步知识分子敖振民等,邀集李化元、唐旭之等青年在邵阳创办《真报》,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为《真报》题写报楣,敖振民任社长,从长沙派来的共产党员杨卓然任主笔。杨卓然以办报为掩护,于7月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邵阳第一个党组织———《真报》社党支部,杨卓然任书记,直属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8月,经省工委批准,成立中共邵阳县委,唐旭之、谢竹峰先后任书记。至1939年上半年,邵阳全县约有党员200人,下辖城关区委和廉桥区委、火厂坪特支以及20余个党支部。

  成立中共宝属工委

  1939年4月,根据省委指示,李锐从塘田战时讲学院中选拔一批学生,在油塘举办二期建党培训班,培训党员40余人,由吕振羽、游宇、阎南戈等人负责,培训结束后,40多名共产党员奔赴邵阳各地,先后建立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新化等县党组织。

  9月,根据省委决定,成立了中共宝属工作委员会(简称宝属工委,亦称邵阳中心县委),以加强宝属地区地下党的工作,宝属工委管辖邵阳、新化、安化、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党组织,其领导人基本是原邵阳县委的负责人,谢竹峰任书记。1942年下半年宝属工委撤离,邵阳各地党组织转入地下斗争。

  党领导下的邵阳抗日救亡团体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使祖国的大片河山遭受敌人蹂躏,激起邵阳人民的无比愤慨。在中共湖南省委和邵阳党组织的领导下,邵阳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和发展起来。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有《观察日报》、塘田战时讲学院”、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邵阳分会”、邵阳宣传基站”、战时书报供应社湖南分社”、青年抗战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

  《观察日报》是1938年11月随中共湖南省工委从长沙迁来邵阳的,实际上是湖南省委的机关报。观察日报》于11月29日复刊后即与邵阳的《真报》合并。报社设在鼓楼亭陈氏祠堂内,由省委负责人聂鸿均、蔡书彬直接领导,社长唐文燮,杨隆誉任总编辑,邓克生任总经理,王楠秋任副经理,李声玄为主编,杨荣国为主笔,张天翼为副刊编辑,唐旭之编本地新闻。观察日报》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是抗战时期在邵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进步报刊。该报发表了大量的抗战新闻,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曾全文登载过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著作,因而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于1939年4月18日以未办理登记手续为由,强制封闭了《观察日报》。

  塘田战时讲学院是1938年6月经省委研究同意创办的,目的是培养抗日人才,院址在今邵阳县塘田寺镇,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司法院长覃振任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任董事长,省主席张治中、六区保安司令岳森、武冈县县长林拔萃等任董事。但实际负责院务工作的是省委指定的中共党员副院长、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教师有张天翼、雷一宇、李仲融、曹伯韩、王西彦、陈润泉、游宇等。他们大都是国内知名的进步作家和学者,该院有学生约300人。学员大都来自邵阳及东安、祁阳、湘乡、宁乡等县,也有来自江西、福建、湖北和东北等省份的,大多是抱有抗日救亡之志的爱国进步青年。讲学院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个人阅读和集体讨论相结合,与社会联系密切,与群众打成一片。学院共有4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和作用,被誉为“南方的抗大”。讲学院于1939年4月23日因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强行解散。

  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邵阳分会是1937年底成立的,有会员数十人,这是抗战初期最活跃、影响最大的民众团体。长沙大火后,省文抗会随省委迁到邵阳,并于翌年1月18日成立文抗会邵阳通讯处。

  文抗会邵阳分会同后来迁来邵阳的省文抗会通讯处在团结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扩大抗日团体、宣传抗日救亡等方面起过较大的作用。

  邵阳抗日救亡文化宣传基站设在驿传街,由张迈群、潘超负责,是全省较早建立的文化宣传基站之一。主要任务是编印各种抗日救亡的小册子和宣传党的革命路线的宣传品,免费赠送给各地宣传站(队)、民众阅览室,发给各民众学校作为教学的课本,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以鼓舞群众抗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战时书报供应社湖南分社是长沙“文夕大火”后迁来邵阳的。主要供应与抗日有关的进步书报杂志,其所属的书店、图书馆遍布邵阳城乡。多达数百所的救亡小图书室,是在它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该社常向一些进步团体和进步青年提供《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毛泽东自传》、大众哲学》等书籍,寄赠各种进步报纸、杂志。还油印出版了一种八开的壁报资料,每期三至五张,免费寄给各地救亡小图书室作为出壁报的资料,用以宣传抗日救亡和交流书讯。

  青年抗战服务团,是由塘田战时讲学院派雷一宇老师和学生申苏民同志负责建立的。1938年11月开始筹建,到1939年2月完成,申苏民任团长,共有团员700多人,后来从服务团的骨干分子中发展了党员约30人。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组织。邵阳的“民先队”是1938年秋开始发展起来的。吕振羽负责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发展了民先队员100多人,加上邵阳东乡和城区发展的民先队员,共约200人。这些民先队员后来有一部分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为抗日救亡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驻邵阳

  1938年下半年,日寇占领了武汉、岳阳,长沙受到严重威胁,国民党湖南省党部迁往沅陵和耒阳。我党为确保机关安全,决定将中共湖南省工委机关从长沙撤退。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1938年11月9日中共湖南省工委机关迁来邵阳,12月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迁邵阳后改为通讯处)也迁来邵阳,同时迁来的还有《观察日报》社、文抗会、战时工作服务团等进步团体、革命人士,给邵阳的抗日活动带来了无限生机,使邵阳成了当时湖南抗日救亡的中心。

  中共湖南省工委机关设在邵阳市回澜街(市毛巾厂内),省委负责人都分散居住在邵阳市内,他们往来于全省各地,进行秘密联系,从事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活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设在东门外两路口附近的曾家院子里,通讯处主任王凌波,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身份做上层统战工作。从1938年办事处迁驻邵阳至1939年10月徐特立、王凌波离开邵阳,这里一直是湖南省委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1939年2月初,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楼上召开了湖南省党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有:省委委员、特委和中心县委负责人、县委书记和各抗战机关团体的负责人约有30人。会议由省委书记高文华主持,南方局负责人博古(秦邦宪)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一致选举高文华、徐特立、任作民、聂鸿钧、郭光洲、蔡书彬、王涛等七人为省委委员,袁学之、帅孟奇为省委候补委员,高文华任省委书记。

  这次省党代表会议共开了五天,是中共湖南省委在抗日战争时期举行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会议。会议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了前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部署了今后工作任务:继续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壮大党的队伍,提出了“巩固发展党的组织”的口号;继续举办党训班,加强党员的纪律教育与保密教育;开展军事学习,使党员具有游击战争的知识,准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派党员军事干部打入地方武装,使其成为抗日同盟军。会议还决定建立几个中心县委。省委准备在反共逆流中迁往农村,各级党组织由半公开状态完全转入地下斗争。

  中共湖南省委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邵阳活动近一年时间,1939年12月撤离邵阳至衡阳。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鼓舞民众斗志

  1938年至1939年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邵阳各抗日团体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十分活跃,各种抗日宣传品、进步书报广为流传,人们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资江歌咏队”和“资江图书室”吸引了不少爱国进步青年。资江歌咏队”在团长严庆澍(唐人)的带领下,走街串巷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剧目,使广大群众深受鼓舞。资江图书室”及遍布城乡的每个进步书店、图书室将进步书刊送到学校、集镇和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使成千上万人受到抗日教育。党组织发动“民先队”的青年在驿传街召开文艺晚会,演出各种短小精悍的节目,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台上领唱,台下合唱,抗日歌声响彻整个会场。徐特立在今资江学校内举行“反汪锄奸”大会,痛斥汪精卫叛国罪行,宣传全面抗战的意义,在民众中产生很大反响。

  为抗战培养干部,为党组织输送人才

  参加邵阳各抗战团体的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通过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很多同志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塘田战时讲学院学习过的约300人,100人参加了“民先队”,40多人参加了党的组织。他们先后奔赴抗日前线,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支援抗战的活动

  具有光荣传统和爱国热情的邵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抗战团体,开展各种支援抗战的活动。广大店员、工人、市民有的争当民先队员,有的开展义卖活动,走街串巷,义卖报纸和春联,一方面进行抗日宣传,一方面为抗日募捐。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广大市民,使邵阳掀起了人人为抗日出钱出力的热潮。

  成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

  1939年“平江惨案”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邵阳各地党组织相继遭到破坏,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1944年9月,日军入侵邵阳,在邵阳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犯下蹈天罪行。隐蔽在邵阳各地的共产党员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抗日斗争。

  太一乡抗日游击大队。邵阳东乡党员尹如圭以太一乡自卫队为基础,成立了太一乡抗日游击大队,自任队长。1944年12月22日,一队日军100余人从双峰开往湄水桥,夜宿邵湘边境洪家祠堂。尹如圭得知后,即联络驻团山竹山岭的国民党军第十九师便衣队,在天亮前发起围歼战,激战一个多小时,歼灭日军官兵40余人。1945年农历3月,驻佘田桥的一队日军50多人窜入太二乡。尹如圭接报后,率部连夜埋伏于日军返回佘田桥据点的必经之地突袭日军,毙日军30多人。

  江口抗日游击队。共产党员萧健介在家乡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江口抗日游击队,组织游击武装,开展抗日除奸斗争。1945年5月,该队为配合雪峰山战役,在江口之战中,游击队展开“麻雀战”,与日军周旋三天三夜,仅一人负伤,歼敌100余人,并配合国民党军队王耀武部,夹击三角坳日军主阵地,击毙日军1000余人。

  湘桂边区人民抗日游击纵队。1943年冬,共产党员刘布谷、谢锦涛在湘桂交界的东安县与新宁县的李子山,组建了湘桂边区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共500余人,300余枪。湘桂边区游击队在湘桂边境开展抗日斗争,共对日寇作战10余次,打死日军100余人,击毙日军中佐小谷吉日田和吉田龙炎,并在东安县袭击了日军一个后方医院,抢回了被抓民工100余人,为抗日作出了贡献。

作者:罗志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