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邵阳儿女谱写抗日赞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44年10月,邵阳沦陷。在随后的11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军在邵阳境内滥杀中国军民、焚掠财物、成立伪政府,无恶不做。日军的暴行激起了邵阳人民的强烈义愤。不甘做亡国奴的邵阳民众毅然奋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抗日赞歌。而隐蔽在各地的共产党员,更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积极动员组织群众抗日。

  邵阳东乡共产党员尹如圭,在时任太一乡乡长的父亲尹先觉的支持下,掌握了100余人的乡自卫队,并将队伍扩充到300余人,改称为“抗日游击大队”,率领队伍在太一乡、永丰(今属娄底双峰)、衡阳等边境地区,打击日军。共产党员萧健介,在洞口境内组织了一支40余人的抗日自卫队,帮助抗日军队架无线电台,侦察带路,并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进行雪峰山会战,捉拿汉奸。在江口之战中,自卫队展开“麻雀战”,与日军周旋三天三夜,歼敌一百余人,并成功地将日军诱至国军预设阵地仙山界地域。

  转战湖南、广西边境的湘桂边区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是抗战时期邵阳境内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最大一支抗日武装。1943年秋,武冈籍共产党员刘布谷,受党组织派遣从桂林回武冈开展抗日工作。来到武冈后,刘布谷在黄埔二分校发展了政治教官谢锦涛入党。1943年冬,刘布谷、谢锦涛在湘桂交界的东安县与新宁县的李子山正式组建了湘桂边区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共500余人。邵阳沦陷后,对日寇作战10余次,并在东安县袭击了日军一个后方医院,抢回了被抓民工100余人。

  在日军占领邵阳期间,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邵阳民众自发组织的自卫队、游击队等抗日武装遍及各地,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邵阳县仁义乡乡绅刘亮宜、东下棠乡桥盘石村退伍军官陈陶村、太芝庙人陈松桥和匡国军、今新邵境内的莫铁屏、李成仁等分别成立抗日自卫队或游击队,伺机出动,打击日寇,同敌伪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而在邵阳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也坚毅不屈,同仇敌忾打击日军。以蓝春达为首的瑶民抗日武装,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广大回族同胞也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西乡银花桥、吊脚桥回汉农民30多人,组织摸底队,配合游击队奇袭落水坑日军据点。解甲归田的回民蔡雄甫,在邵阳沦陷后,参加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在东乡农村抗击日军。

  1945年9月2日,邵阳县城光复,邵阳人民艰苦的抗战宣告胜利。

作者:马剑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