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回山西老家探亲的谢湘秋在太原留影。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唐高波)一个生长在黄河边上的山西姑娘,21岁时因追随爱情来到邵阳。如今,整整23年过去,她爱的不再只是自己的丈夫孩子,而是丈夫孩子生活的这一整片土地。
辣化晋女:操起一口流利的土话
在全省14个市州中,邵阳话曾因“土得掉渣”而多次被汪涵、大兵等“湖南名嘴”调侃。但谢湘秋这个生长在秦晋交界之处的山西临县妹子,为适应工作,硬是在短短半年之内,完成了从外地人到邵阳人的艰难转变。
1992年,谢湘秋从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北塔区陈家桥乡从事基层工作。第二年3月的一天,她随同乡领导前往该乡的万岁庙村处理一起宅基地纠纷。谁知当其他同事都圆满做通“点对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后,她的一名“点对点”女当事人却对她说:“你讲了两个多小时了,可你的话,我一句都没听懂!”在谢湘秋错愕之际,乡党委书记给她下达了“半年学会邵阳话”的死命令。
那时,邵阳话对谢湘秋来说如同天书。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她别无选择。于是,她吃住在村民家中,认真钻研邵阳话的特点。半年过去,她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邵阳话,还从变成了一个能吃辣、爱爬山的邵阳辣妹子。
“辣化”后的晋女谢湘秋经过几年的磨练,工作经验逐渐丰富起来,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
创新湘女:捧回一堆全国的奖牌
2007年底,因工作需要,谢湘秋调入北塔区民政局担任党组成员、副局长,从此开始了她在民政战线的八年创新工作。
民政工作所面对的对象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低保户、五保户、三无人员、伤残军人、孤儿、流浪乞讨人员以及重残重病人员。也许是黄土高原给了她开阔的视野,滔滔资江又给了她游刃有余的智慧,在北塔区财力极为有限的背景下,谢湘秋在她分管的民政领域,既注重单一救助,又注重开辟更广泛的救助途径和搭建更有效的救助平台。
2014年,她借鉴株洲和湘潭等地的经验,在北塔区建成了邵阳市区第一家“爱心慈善超市”。该慈善超市自营运以来,共募集到慈善救助资金6万元、救助物资147袋,困难群众580人次受益。同年,依据北塔区人口相对集中的特点,谢湘秋等人又出台了将临时救助审批权限直接下放乡、场、办的措施,开创出全省首个“临时救助绿色通道”。
目前,邵阳人民期盼已久的北塔区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已于今年国庆前正式交付使用,北塔区辖区内重残重病、年老多病等人群的养老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底子薄、起步晚的北塔区民政局2010年9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2012年6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还曾于2011年12月被省民政厅授予县级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优胜单位;谢湘秋个人也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获得嘉奖或记功。
晋湘之女:温暖一个偌大的家庭
“晋女多贤”、“湘女多情”,“贤”和“情”汇聚在谢湘秋身上,铸就了她善良亲和的品格。谢湘秋在陈家桥乡工作的时候,该乡田庄村12组有一位叫廖玉兰的老人生活极其困苦。因为内心苦闷,老人经常和周边邻居发生矛盾。谢湘秋获悉后,经常像老人的亲闺女一样“回娘家”看望老人,给她买这买那,还不厌其烦地跟她拉家常。不久,老人性情变得开朗和善起来。现在老人已经83岁高龄,谢湘秋依然与她保持密切联系。
陈家桥乡贺井村还有一名老人廖敦华,两口子都是残疾人,仅有的一个女儿已经婚嫁,身边无人照顾,谢湘秋也长期扮演这这两个老人亲生女儿的角色。她除了依照政策对两名老人实施救助外,还经常自掏腰包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谢湘秋除了时刻不忘“北塔人民”这个大家庭外,在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少不了的“粘合剂”。她本人有5个姐妹,但自从父亲去世后,远在山西的母亲一定要来与她居住;家中70多岁的公公婆婆,更是与她一起居住了10多年;丈夫家住株洲的偏瘫姑姑,也只要谢湘秋一个月不去看她,电话就接连不断地打来。“我妈妈就像强力胶,将我们整个大家庭胶得紧紧的。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成长,我觉得非常幸运和幸福。”谢湘秋正在念大学的儿子说。
“会擀面,又会做猪血丸子”,这就是出生在山西的湘女谢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