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邵阳市城乡居民兴起“家庭小收藏” 祖辈流传物件倍感珍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半个世纪前的银饰。袁光宇 摄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现在,家庭档案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比如孩子从幼儿园起到大学毕业获得的各种奖励,家长都给他(她)分门别类做成档案,到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孩子正式参加工作或者结婚,把这本档案送给孩子,值得他(她)珍藏一生。眼下,一种跟建立家庭档案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新型家庭活动——家庭小收藏,正在我市城乡居民中兴起,而且越来越热。

  对亲情的缅怀

  普通人家一般没有什么传世之宝,但祖上用过的东西,即便是一根拐杖、一个烟锅、一管吹火筒甚至一双绣花鞋,都可能寄存着浓浓的亲情,温馨而庄重。家住市区的雷先生从新宁老家走出来。小时候,每当他顽皮或者学习不用功,爷爷总是用长长的烟锅在他屁股上轻轻敲打几下。后来,爷爷去世了,雷先生已成为一名手握重权的公务员。每当他工作懈怠或者欲望膨胀的时候,他就将爷爷的烟锅拿出来,反复摩挲,有时还用烟锅吸一袋烟,精神马上就会振作起来,心情也变得无比平静。

  北塔区某学校的李老师一直珍藏着奶奶留下的一个吹火筒。他小时候,为了给他做饭上学,奶奶每天清早都要趴在灶膛前用吹火筒将火吹燃。现在奶奶过世了,李老师经常一边把玩吹火筒一边思念慈祥的奶奶。一些宝庆竹刻界的朋友多次出高价购买他的吹火筒,无一不被婉言谢绝。

  市民肖先生一直珍藏着一根杉木拐杖。这根拐杖毫无特别之处,只是被他父亲拄了20多年,变得铮光发亮而已。可是,在肖先生眼中,这根杉木拐杖比他脖子上400多克的黄金项链还要珍贵。

  对历史的尊重

  在市区经商的武冈籍老板李先生今年清明时节无意间踏进老家那座即将坍塌的老屋,突然被老屋中的摆设“倾倒”:家中的老式省柴灶上,架着一大两小三个顶罐;灶旁是一口生铁铸造的水缸,缸边摆着一担水桶和一条扁担钩;在厨房边的一间偏房里,放着一个石磨;偏房外面,一个用来舂米的石臼还完好无缺地立在屋檐下。霎时,李先生仿佛看见他一家几代在此生活的情形,想都没想,就设法将这些祖辈留下来的东西搬到他在邵阳的小别墅中。

  祖籍绥宁的黄先生在公安系统工作,他家里始终珍藏着一把铜壶。“这把铜壶当时在我们村里很著名,谁家招待重要客人或者遇到红白喜事,经常借我家这把铜壶去烫酒。据我父亲介绍,这把铜壶是我爷爷的爷爷在洪江买的,距今快200年历史了。”黄先生说。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代表农耕文明的器物被人无情抛弃。其实,我们现在居住在城里的人,只要留一点心,抽出时间往老家跑一跑,很可能就会收藏到一些饱含历史意义的文物。这是对祖宗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后人的一种负责。当前,我们邵阳的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之中,需要每一个市民添砖加瓦。”我市一名“老收藏”提醒大家。

  对艺术的尊崇

  市民杨先生来自城步。在他家中,收藏着两样让他值得骄傲的东西:一是他自己小时候戴过的一套银饰,包括一个项圈,一对脚圈和两对手圈;二是一个榉木制作的小提桶。

  “我今年已快五十岁了,看到自己戴过的银饰,不仅感觉特别亲切,而且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杨先生说,“最近我跑遍了市区所有银店,真的没有发现哪家的工艺能够达到我戴过的银饰的打造水平”。杨先生收藏的银饰不光银质过硬,最逗人喜爱的是每个银饰上都雕刻着细致的花纹和人物、鸟兽等,做工之精美,实难媲美。

  较之银饰,杨先生更推崇那只小提桶的制作工艺。小提桶呈瓜形,弧度赏心悦目,尤其是桶身上、下和提手处加的三道铁箍,让桶子变得十分坚固耐用。“我想,这样的木桶,可能用上一百年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杨先生感慨。

百年老铜壶。 袁光宇 摄

作者:袁光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