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田安戴着一副老花镜,在专心雕刻笔筒。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陈贻贵)花甲之年的陈田安是市棉麻土特产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下岗后靠经营茶叶为生;已过天命之年的张佼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他继承祖业做了一名木匠,后成功转型从事竹雕技艺,成为宝庆竹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来自江苏的80后帅气小伙万晓贺爱好古玩收藏,目前是长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一名民警。
虽然这三人有着不同的职业、年龄和人生轨迹,看似没有人生交集。然而,缘于对宝庆竹刻的共同热爱,让素不相识的三人有幸走到一起并结为师徒,这在宝庆竹刻界传为一段佳话。
5月8日下午,市区涂家冲养心斋竹刻工作室外,张佼、陈田安和万晓贺围坐在一张木桌前,各自手持一把刻刀进行创作,共同交流切磋竹刻技艺。
●50后陈田安:痴迷竹刻拜师苦学技艺
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在一起,并成为师徒关系的呢?事情还得从陈田安的人生经历说起。由于家住市区中心路,靠近原市竹艺厂的缘故,陈田安从小就对宝庆竹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从事宝庆竹刻收藏,精心收藏了曾剑潭、刘德义等老艺人的竹刻作品,并时常到老艺人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一来二去,陈田安对宝庆竹刻逐渐产生了兴趣。之后,他尝试着自己动手进行创作,雕刻出一批翻簧竹刻作品。
为了不断提高雕刻技艺,陈田安经常光顾魏源文化市场,在那里结识了张宗凡、张佼、王浩宇、李子迷等竹刻艺人。在众多竹刻艺人中,他了解到张佼尤为擅长竹青笔筒、臂搁雕刻,甚为钦佩,于是正式拜他为师,系统学习浅浮雕竹刻技法。
浅浮雕竹刻是指一层层铲去竹地,留出凸起的花纹,高低相衬,虚实相生,使图案分层凸起产生立体效果,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圆浑生动之感。“与翻簧雕刻相比,使用浅浮雕竹刻技法的难度更大,技艺要求更高,但雕刻出来的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陈田安解释说。
拜师后,为了尽快掌握浅浮雕竹刻技法,陈田安把师傅张佼的笔筒用笔画下来,然后再在竹面上进行绘画、临摹和雕刻。在刻苦钻研下,他雕刻作品的某些部位与师傅作品相比,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这让陈田安十分自豪。从艺30年来,陈田安对宝庆竹刻的热爱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每天刻刀不离手,一坐下来就是三四个小时。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他甚至一连工作好几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几年前,他把茶叶生意交给儿子和妻子打理,一门心思都放在竹刻创作上。
靠着这份勤奋努力和执著精神,陈田安的雕刻工艺日益精湛,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竹刻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这在全国竹刻界并不多见。
●60后张佼:从木匠转身宝庆竹刻传承人
52岁的张佼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爷爷、父亲都是邵阳著名木匠且擅长雕花。12岁时,他跟着父亲、兄长学习木工及雕刻,制作犁、耙等农具以及窗户、雕花床等生活物品。1981年8月,张佼进入市第二木器厂工作,先后从事龙骨水车和花板雕刻家具制作,这一做就是10年。1990年,他从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口中得知,老物件的市场十分走俏,竹雕艺术品受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喜爱,同时木工与竹雕有相通之处。思虑再三后,张佼决定改行学习竹雕技艺,创办了市竹林斋竹木雕刻传习所。
为了学习竹刻,它收集了大量民间传统艺术品,从中取其精华,以历代竹木刻名作为师,同时学习国画及相关资料,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广集众家之长,自创单手飘刀法。与传统刻法不同,运用飘刀法刻山水使画面更生动,更能表达山水的诗情画意,刻人物注重形态、动态、神态,突出面部表情,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他的作品追求刻出情性、情韵,凸现出艺术个性、审美情趣和刀法功底。多年来,张佼的作品多次在全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全国工艺品“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中等各类比赛中获奖。
艺无止境,在竹刻这条艺术道路上,张佼一直虚心求教,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他先后在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师大学习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和绘画技巧,并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在中央美院参加由文化部非遗司组织的第二届非遗中青年培训高研班。作为宝庆竹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佼在默默传承着这项传统技艺,同时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宝庆竹刻,共同把宝庆竹刻传承下去。“我带了好几个徒弟,但很多半途而废了。因为竹刻创作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承受那么大的代价。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得有执著精神,徒弟陈田安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张佼感慨地说。
●80后万晓贺:市场淘宝迷上宝庆竹刻
万晓贺今年28岁,江苏人。2013年,在邵阳工作期间,爱好古玩收藏的他经常在市区魏源文化市场闲逛,淘自己喜爱的各种宝贝。在淘宝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接触到了宝庆竹刻,被竹簧素雅光洁、色泽如象牙的外观以及精湛的雕工深深震撼了。从那以后,万晓贺开始收藏宝庆竹刻作品。在收藏的过程中,他结识了竹刻艺人陈田安,跟他学习宝庆竹刻的各种刀法、表现技法和竹簧制作技术。
在陈田安的精心指导下,万晓贺雕刻出一大批精美的竹刻作品。后来,万晓贺调入长沙工作。由于平时工作很忙,搞雕刻的时间少了,但只要有空,他就会静下心来进行雕刻。周末空余时间,万晓贺坚持回到邵阳,总会到师傅的工作室坐坐,一起探讨交流竹刻技艺。
万晓贺说,师傅虽已是花甲之年,仍对宝庆竹刻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这一点很不容易,值得他好好学习。“师傅这么大年纪仍在传承宝庆竹刻,让我十分感动。如果不好好传承这项古老手工艺,有点可惜了,这毕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会继续雕刻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宝庆竹刻、传承宝庆竹刻。”万晓贺动情地说。
万晓贺、张佼和陈田安师徒三人围坐在一起,交流切磋竹刻创作技艺。